“那些瀚海阑干风物,那些暮雪纷纷柔情,都在我们的记忆中。离别有伤感,但不能阻碍我们来到新剧院的欣欣向荣,因为国话人终于圆了‘大剧场’之梦。”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田沁鑫这样说。曾经深居帽儿胡同、与后海毗邻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在那个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地安门外老城区,完成了剧院历史沿革的重要传承,延续了舞台艺术创造的事业辉煌,但是排练场地的捉襟见肘以及“大篷车”式的演出方式,都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步伐。如今,在南城广安门外甘石桥,一座造型独特而又气势磅礴的建筑拔地而起,中国国家话剧院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剧场,有了宽敞、崭新的“家”。
在5月5日的媒体探班中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底国话新址正式奠基起,历时4年多的建造工程在近日终于全面告竣。如今国话的所有员工也已经搬离位于帽儿胡同的旧址,进驻了设施齐全、管理有序、装潢现代的“新家”。同时,他们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将于5月18日隆重举行的竣工落成盛典系列活动。
最先进的话剧演出剧场
在国话副院长史丽芬的带领下,媒体记者们作为开幕前的首批参观者,走进了这座北京最新、最专业的话剧演出剧场。据她介绍,国家话剧院新剧场作为中国首个顶级的话剧专业演出剧场,在整个建筑的形象设计上力图传达出舞台艺术的文化内涵。剧场的外观设计定位为含蓄而厚重的建筑风格。建筑顶部4片下垂的弧形体量犹如4幅张开的大幕,象征着一出戏剧正要上演,建筑顶部的4片弧形体量舒展深远、含蓄雄劲,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坡屋顶的神韵和气势,在建筑的细部造型上,借鉴了传统建筑的梁、柱、枋等建筑语言,给人以优雅、精致、细腻的感觉。
记者看到新剧场由一大、一小两座剧场组成,进入拥有880个坐席的大剧场,优雅素净的氛围中显露出雄厚的气场:独特的“不规则扩散体”墙面设计使演员不用电声设备便可以将台词清晰地传递到剧场的每一个角落,大剧场的音响设备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声场逼真而生动,使观众在欣赏演出时能够完全沉浸在精心营造的强烈氛围内,享受艺术音效所带来的心灵震撼;而可容纳303位观众的小剧场也给人很深的印象,它同时具备合成排练厅的功能,其先进的活动座椅系统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升降和整体推移,是一个设置完备、操控灵活多变的空间。无论是大剧场还是小剧场,其95厘米的座椅排距超过了国家大剧院的92厘米,给予观众极为舒适的观剧环境,而观众区域空调送风的方式选择了先进的座椅下送风,宁静而又高效。
据史丽芬透露,新址建成之际,原先隶属国话的“东方先锋剧场”也同时更名为“国话先锋剧场”,与新剧场共同组成了国话剧场集群,形成覆盖较为广泛的剧场矩阵,为国家话剧院的演出活动提供可靠的场地保障。
多台大戏庆贺乔迁之喜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话剧是老舍先生的《龙须沟》,这次新剧场的开场大戏是国话全明星阵容的《四世同堂》,我想这是老舍先生送给剧院的一份礼物,不管在哪里,祈愿吉祥、家国平安,都是我们心底最美好的想法。”田沁鑫表示。台上演绎“家”的故事,台下举“家”同庆,田沁鑫执导的新戏《四世同堂》是国话首部“大陆排练、台湾首演”的戏剧作品,首次以商演的模式推向台湾演出市场并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四世同堂》的全国巡演活动已遍历20个城市,完成56场演出,所获反响之热烈足可称其为轰动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的文化事件。本次《四世同堂》的上演也同时拉开了国话新剧场开幕演出季的帷幕。
由法国当代著名戏剧家让·保罗·温泽尔执导、国话著名演员冯宪珍、韩童生担纲主演的话剧《打造蓝色》将作为本次国话小剧场的开幕演出剧目。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国际色彩相当浓厚的强强联合,体现了国话一直推崇的国际视野与经典演绎。除这两部新戏之外,在新剧场开幕演出季中,由吴晓江执导、雷恪生主演的、被誉为“中国反腐第一剧”的《这是最后的斗争》;由孟京辉执导的音乐话剧《空中花园谋杀案》;田沁鑫导演的时尚版《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反映城市打工族生活的《向上走,向下走》等异彩纷呈的优秀剧目,都将陆续登场国话剧场和国话小剧场。
国家话剧院演出策划中心副主任、制作总监李东表示,“本次庆典活动可以说是国话历史上空前的,也是国内艺术院团中难得一见的盛事,因此我们非常注重这次活动的质量和专业性。”他介绍道,除了重头打造的新剧场开幕演出剧外,还将举办“国话人回新家”活动,届时老中青少四代艺术家将同聚新址,共庆国话大家庭激动人心的乔迁之喜。而国话的“镇院之宝”——凝聚着戏剧精神的“剧神之柱”也将揭开神秘面纱。作者: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