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图书:人间大爱“书”不尽

2011年05月10日 19:0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相关图书出版综述

制图:蔡华伟

  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日起,中国出版界就投入到相关图书的出版之中:围绕普及防震、救护、心理援助等知识以及宣传英模事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等方面,推出了大量优质图书。3年来,对相关选题的关注一直没有间断,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据中国版本图书馆图书在版编目的数据统计,仅今年1月1日至4月 30日,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抗震题材图书就有近150种。概而言之,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全面总结救灾重建的成功经验

  对“汶川抗震救灾”进行全面回顾的图书不在少数。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我们的历程:从悲壮走向豪迈——中国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纪实》、《三 年立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重生全纪录》以及 “汶川特大地震书系”等,都较完整地阐释了四川等受灾省份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 下,在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援下,坚持科学重建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如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全记录》,分为“抗震救灾”、“恢复重 建”和“感恩奋进”三部分,收录珍贵的图片200余幅,辅以精要的文字、详实的数据,讲述了汶川地震三年来最值得记忆和书写的历史场景,弘扬了中国人民感 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奏响了感恩奋进的时代乐章。

  汶川曾是那场自然巨灾的焦点和缩影,汶川灾后重建的成就也可成为灾区重建这项浩大工 程的代表。多家出版社都聚焦于“汶川模式”的回顾与总结。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分别出版的《“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汶川模式 研究》和《崛起:四主一辅——五方合作重建的汶川模式》,两书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对汶川灾后重建的经验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中提炼了可为多数人分享 的精神财富,也为今后巨大灾害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反映对口援建的成就与艰辛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3年 里,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好的诠释和践行。随着援建项目的陆续竣工,反映援建成就、经验以及援建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图书密集出 版。如山东大学出版社的《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事记》、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援建!援建!——汶川大地震·浙江援建青川纪实》、方志出版社 的《杭州市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和青川灾后恢复重建志》等,真实反映了相关省市的援建历程。

  身处震区的四川文艺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满 怀深情分别推出了《国家行动——十八省市援蜀记》和“感恩系列丛书”。后者包括《北京·什邡——北京大道通什邡》、《黑龙江·剑阁——剑门关下铁人情》、 《广东·汶川——美好新汶川》、《安徽·松潘——皖川丰碑》以及《福建·彭州——八闽铸金彭》等,图文并茂地记述了北京、黑龙江、广东、安徽、福建等省市 对口支援灾区重建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展示了援建工作的艰辛无私,也表达了灾区人民的感恩情怀。

  心理重建类图书独树一帜

  灾区“教育重建”是出版人重点关注的选题。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灾区教育重建研究》,以教育生态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 理论之一,再辅以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从学校秩序恢复与教学重建、灾后师生心理重建、灾后师资队伍重建、灾后教育重建中的制度安排等方 面,对汶川灾区教育系统重建工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探讨。四川人民出版社则推出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灾区教育重建研究系列丛书,全面总结和 阐述了灾区“教育重建”的成就与经验。

  灾区师生的“心理重建”也同样引人关注。天地出版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5·12”地 震灾后师生心理重建“德阳模式”研究》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介绍国内外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阐明开展灾后师生心 理援助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从灾后师生心理危机预警、应急决策与动员、行动模式、人才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灾后援助应急机制的各种要素。

  关注震区文化遗产保护

  震后灾区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图书各具特色,充分反映了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让我 们铭记——“5·12”汶川地震四川灾后文物抢救保护纪实》,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展现了3年来四川灾后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记录了文化遗产工作者在大 灾大难面前的真情与沉稳、坚强与勇敢、执着与坚持,也展示了四川在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兰州大学出版社的《情系尔玛——首届中国羌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与会专家学者针对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中羌族传统文化遗产的诸多建议。大象出版社的《李白纪念馆援建工程 报告》、《李白故居援建工程报告》以及《李白纪念馆李白故居援建工程纪念册》3部图书,则全面记录了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援建这3个工程的艰辛历程。

  研究性著作显著而厚重

  3年来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实践,孕育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在今年有关“抗震救灾”的图书中,研究性著作明显增加。科学出版社推出了《应急管理与灾后 重建——“5·12”汶川特大地震若干问题研究》和《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前者对震后“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两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后者 在归纳总结灾后恢复重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的系统工程思路。

  兵器工业出版社的《非对抗性军事行动研究》,以我军大规模参与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事例为基础,提出了“非对抗性军事行动”这一全新的学术观念,着重从行动的各个方面对比战争军事行动、对抗性非战争军事行动之间的异同,试图发现和阐明其中本质性和规律性的内容。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亦不乏精品力作,如天地出版社和法律出版社分别推出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法制建设研究》和《对口支援的运行机制及其法制化 ——基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实证分析》。前者从“防震救灾的立法与执法问题研究”、“恢复重建的立法与执法问题研究”以及“对防震减灾与恢复重建中的 司法问题研究”等方面提出解决之道、巩固发展成功经验的制度方案;后者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对口支援为个案,尝试综合运用实证分析、价值分析、规范分 析等法学研究方法,对对口支援的运行机制进行详细考察。

  通过对有关“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图书的扫描与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充分发挥了图书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职能与振奋精神的作用:

  其一,在反映灾区新貌、宣传重建成就的同时注重对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积累与传承。浓浓书香中传递出灾区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全国上下“一方有 难,八方支援”的感人精神,以及灾区人民真诚的“感恩之声”,真实反映了民族精神在汶川“救灾”与“重建”中的弘扬与升华。对这笔宝贵精神财富的积累与传 承,极大地丰富了此类图书的文化内涵。

  其二,在宣传灾区社会、经济重建成就的同时注重反映灾区“文化重建”的成就与经验。密集推出的以灾区教育重建、文物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保护等为内容的图书均反映了文化领域的重建成果。

  其三,在回顾三年来汶川“从悲壮走向豪迈”光辉历程的同时注重相关学术成果的推出。这种对经验的总结,对规律的探索,为今后可能发生的巨大灾害之后的救援与重建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四,川版图书“量多质优”,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统计显示,在1—4月出版的相关图书中,川版图书达到60余种,占总数1/3强。“汶川特大地震书系”、 “丰碑丛书”等颇具分量的系列图书,无不体现了精心策划的良苦用心,彰显了灾区人民感怀人间大爱与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作者单位:中国版本图书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