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戏曲艺术

2011年05月13日 15:0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静待最后一个画面从荧屏跳过,时间仿佛滑入遥远的欢愉之中。我的案头静静地摆放高高一摞DVD,轻盈但厚重——不时地,我会收到来自上海的快件,东方卫视戏曲频道以火一般的热情、箭一般的坚韧将他们对中国戏曲的关爱播散四方:从《非常有戏》的“向大师致敬”、“寻根之旅”,到《七彩戏剧》连续多年的“上海元宵戏曲联欢晚会”。没有几个城市,能够像上海这样对中国戏曲一往情深,能够始终如一地用如梦如幻的世界时尚演绎如歌如泣的梨园往事。

  “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这是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对戏曲频道风格的定位。他曾戏言,上海市让元宵晚会“情牵”东方卫视戏曲频道,是一段有口皆碑的佳话。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新年浩荡收尾的一个重要节日,是“年”中的必要元素。而如今,对于上海市民来说,他们很幸运地拥有了这样一个节日元素——上海市各界人士元宵联欢晚会。每年此时,打开电视,锁定东方卫视,聆听中国百戏的妙曼吟唱,已经成为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节日具有仪式性又跳脱于沉闷的仪式之上,让时尚回溯传统,让东方借鉴西方,甚至让科技和艺术、让原本不搭界的各种元素“混搭”,这不仅仅需要才华、知识、智慧,更需要机智和机制。

  拢聚各路英雄,豪结八方宾朋——上海戏曲的家国情怀时时给人以新鲜之感。说大了,这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豪迈之情;往小了说,这其中有戏曲频道节目编导汪灏和他的团队秉烛探幽的智慧、甘于寂寞的坚执、倾盖如故的默契。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仅以江浙一带为例,就有昆剧、越剧、沪剧、评弹、淮剧、上海说唱、甬剧、滩簧戏等等,宏大之处差别细微,细微之处意味隽永。

  传统,是一个非常特殊也非常具有容量感的词汇,当我们说到它与过往的根际传承时,它常常在习俗上又失于圆熟,像一棵成熟得吹弹即破的果子;而我们超脱了以往的赓续,说到它与未来的绵延时,它又具有一种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性,而对于未来向度的成熟的把握,是一个好的理论家、更是一个好的实践者应该戮力潜行的。在这方面,戏曲频道的所作所为可圈可点。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大挚爱,让中国文化走向时代、走向世界的大气魄,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惊喜。

  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唱段、表演方式,假如只成为少数的票友、戏迷、专业工作者所玩味的赏品,只停留在戏曲史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死标本,那么戏曲的复苏和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传统戏曲,这种渐趋式微的生命样式必须重返大众、重返时代、重返生活,必须以创造的方式保护,才有可能重新获得生机,才有可能像《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那句唱词一样——“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

  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一种睿智的表达。程派青衣李海燕演唱的《青玉案·元夕》就是采自于“姹紫嫣红”中的一朵奇葩。“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得程砚秋精髓的李海燕将这段唱腔演绎得惆怅华丽、荡气回肠。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借用辛弃疾的这句词表达艺术之峰的最高境界。其实,东方卫视戏曲频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得”,何尝不是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在《非常有戏》的“寻根之旅”中,汪灏曾提出一个很新颖的命题:“重新种植中华民族的传统记忆”,其实这正是生命的寻根方式。文明宛如一颗种子,五千年前,当我们的先民将文明的种子埋在中华大地的土壤深处时,他们一定未曾预料,这粒种子今天会变得如此根深叶茂。而今天,仰视现代文明的葳蕤光泽,我们应该想到,如何用现代文明的雨露“反哺”传统文化的沧桑,如何用五千年岁月的累累硕果,重新种植中华文明的不朽记忆。李 舫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