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父亲贺龙同我谈到他与周恩来总理的患难之交,突然问我,女儿,你知道历史上有个张皞如吗?我搜肠刮肚,一时答不上来。这似乎在父亲的意料之中,他马上说,不怪你女儿,这个叫张皞如的人,我知道的也不多,只知道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老先生,蛮有学问,也蛮有骨气。民国初年,他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首诗,题目叫《伤时事》。诗写得很好,你想办法找来看看。
回到我就读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我立刻向近代史老师请教,然后钻进学校图书馆,费了很大力气,才从故纸堆里查到那首诗。原来是首七绝。诗前面有段附言:“九月二十八日阅报,见徐州会盟,祸已近眉睫,政府犹用敷衍主意。国家生命已断送于数人之手矣,不禁掷书流涕,遂成口号。”下面是诗的原文:“太平希望付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有泪,/伤心最怕读新闻。”
透过悲愤而又低沉的诗句,仿佛能看见一个身穿长衫的中年男人,以歌当哭,正在烟云飞渡的天空下独自徘徊。面对军阀当道,枭雄窃国,他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失望和悲伤。但他却无所畏惧,敢于在诗里藏刀,痛斥窃国者的倒行逆施,表达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
这首七绝刊登在1916年天津出版的《敬业》杂志上。因杂志的发行量十分有限,我在北大图书馆没有查到它的原刊,只查到《伤时事》最早刊登于这本杂志的记载。但看到1916这个年份,我蓦然想到正是在这一年的2月,我父亲贺龙在故乡桑植带领他的12个弟兄,揭竿而起,用两把菜刀(其实是两把柴刀)砍了芭茅溪盐局,夺了官府的12枝枪,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难道这是一种巧合?接着,我开始追踪张皞如先生的足迹,希望能找到他写下《伤时事》的前因后果。我想,父亲文化不高,也没有诗词方面的造诣,可他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得这首诗,记得写这首诗的张皞如先生,其中必有原因。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