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人面岩画之谜:具有一致的宗教文化内涵(组图)

2011年05月17日 14:22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人面岩画之谜:具有一致的宗教文化内涵(组图)
贺兰山人面岩画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一种特殊的岩画——人面像陆续被世界各地的学者发现。从北美洲西海岸到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一直延伸到中国大陆。在岩画学者宋耀良的笔下,一个清晰的环太平洋地区人面岩画带被勾勒出来。这些人面像似乎都指证着同样的事实:它们具有一致的宗教文化内涵,共同的构图特征、制作技法和表现风格。由此,一个大胆的推测被提出,在史前文明时期,东北亚和北美洲之间发生过一次跨越大洋的人类大迁徙。

  □1969年春天,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政府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李祥石,前往金山乡执行公务。在返回的路上,他无意中发现,在贺兰山口两侧的石壁上,密密麻麻地刻画着类似人面的图形以及各式各样的动物和奇怪的符号。当时天色已晚,带着一连串的不解,李祥石下山了。

  李祥石并不是第一个发现岩画的人。早在公元五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中就留下了有关岩画的大量生动的记载。他说,黄河自甘肃北流到宁夏,经过宁夏陶勒县至内蒙古磴口县一段五百里黄河沿岸的山中,有被刻画的山岩,图像似虎似马,所以被人称之为画石山。

  1979年,李祥石再次来到了贺兰山口。在过去的十年中,他从来没有忘记这些岩画。这一次,他带来一部照相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让这些古老的面孔第一次离开它们所依存的岩石,以影像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贺兰山发现岩画,这个消息一经披露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贺兰山岩画的大规模普查也随之开始。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在贺兰山东麓的27个山口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内容涉及人物、动物、植物、天体和不明含义的符号,而这其中,最为诡异和神秘的图形就是近千幅也被称为是“类人首”的人面像。

  岩画,被称为是凝固在石头上的史诗。考古学资料表明,人类最早的岩画可以追溯到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但岩画被大量发现的历史至今才不过一百多年。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世界岩画分布图上,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国际岩画委员会对中国岩画遗存的状况一无所知。

  1986年4月,国际岩画委员主席阿纳蒂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的信,信中介绍了中国当时已发现的100多处岩画遗址。寄信的人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

  收到这封信件之后,国际岩画委员会立即派人来到贺兰山考察。当这些世界顶尖的岩画专家们来到贺兰山口,眼前的情形让他们感到无比震撼。

  在一片高达20米的山崖上,从上至下密密麻麻地刻画了60余个人面像。这些人面像表情各异:有的面目狰狞,有的傲慢不屑,有的温柔慈祥,有的神秘莫测。这些斑驳的面孔把一个个疑问抛向了每一双注视它的眼睛:它们凿刻于什么年代?创造它们的究竟是些什么人?

  考古成果表明,在距今一万年前,贺兰山东麓的山坡下生活着一群原始人。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他们慢慢学会了打造简单的石器,也学会了制造简陋的武器猎取动物、守护部落族群的安全。为了生存的需要,他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追逐丰沛的水源和更多的兽群是他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宋耀良,曾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知青,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了大学。在转向对岩画的研究之前,宋耀良就职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中国的改革大潮正在席卷大江南北,宋耀良却离开了喧闹的都市,不断追逐、醉心研究那些刻画在岩石上沉默不语的线条图形。

  1989年7月,宋耀良从苏裕口穿越贺兰山来到了阴山考察岩画。正是在那里,他有了第一个重大的发现。当地一位年长的学者用激动的语气讲述了他发现阴山岩画的故事。这位长者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岩画之父”的盖山林。

  30多年前,盖山林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水经注》中所记载的画石山。在韩乌拉山口这块卧牛状的巨石上遍布着大量的人面像,没有人知道它们已经存在了多少年。

  当这一副副神秘莫测的阴山人面岩画出现在宋耀良眼前,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立刻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贺兰山。在那里,他曾经见过几乎是与阴山岩画一模一样的人面像。

  宋耀良在对掌握的众多资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后,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散布于中国各地的岩画遗存中的人面岩画显示出了惊人的相似性。

  两年后,宋耀良对于中国境内人面岩画分布规律的理论逐渐成熟。根据他的研究,中国人面岩画系一种同源文化所致,在中国境内呈三条带状传播线。一条是沿内蒙古高原与华北、河套平原的边缘线,从赤峰往西,沿各山脉的南麓,经狼山、阴山,到达巴丹吉林沙漠。还有一条是逆黄河而行,从内蒙古磴口,经宁夏贺兰山,到甘肃,在两岸面河的山谷口,留下众多遗址。另一条则是从赤峰向南经江苏连云港,沿海岸线到达福建闽南、台湾万山和香港。

  1992年,集结了宋耀良对国内岩画研究成果的《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像》在上海、香港、台湾的三家出版社同时出版。

  在书中,宋耀良论证了散布在各分布带上的中国人面岩画是一种同源文化,它的背景是史前人类的迁徙。这一理论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惊讶的发现,这个贸然闯入的青年人竟为岩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