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孙权、司马懿
“三国”里的超一流人才
三国的故事,在宋元时候就有人在演义了,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三国演义》出来,到易中天先生讲三国讲出名,到最近的新版电视剧《三国》……曹操、诸葛亮、刘关张,除了学龄前儿童,我想,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为什么三国的题材能够受到国人如此青睐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在这个龙争虎斗的时代里,集中了一大批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的杰出人才。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分归一等一幕一幕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话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表述:“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
我觉得鲁迅先生讲得是非常到位的,可以讲是一语中的。
三国时代确实是人才辈出。但我的一个看法是,三国时期超一流人才并不是太多,按照我的观点,总共只有三个人。哪三个人?曹操,孙权,司马懿。今天先讲曹操。
曹操一生中对手多多
最大的政敌是东汉王朝
曹操一生中对手多多。谁是最大的对手?刘备?司马懿?孙权?袁绍还是诸葛亮?都不是,我以为最大的政敌是以汉献帝为首的东汉朝廷。
在我们的印象中,汉献帝就是一个窝囊废,在董卓面前,在曹操面前,他是连大气也不敢喘的一个傀儡皇帝。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曹操一生当中遇到的最大的麻烦,确实是汉献帝给他造成的。
有没有根据呢?当然有,并且来自于非常权威的史料记载。
据《后汉书·伏皇后纪》,曹操在征讨张绣的时候,到皇宫去朝见汉献帝,汉献帝非常愤怒地对曹操讲了这么一句话:你能够辅助我,那当然是我三生有幸了,如果不能辅助我,请你不要相逼。
这句话的重点当然是后面一句了。曹操失色,脸色都变了,低着头出去了。为什么曹操怕了呢?汉朝有个制度,就是“三公”(宰相一级的大臣)朝见皇帝的时候,是有两个武士拿着兵器(戟)跟着的,如果皇帝使一个脸色,那两个武士用戟往上面一撬,曹操的头就掉下来了。
曹操是经过大世面的人,他久经沙场,在刀枪剑戟之中可以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但这样近距离的利刃加身(三公领兵朝见,皆交戟叉颈而前。——《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世语》),也确实害怕。
曹操吸取了这次教训,从此以后再也不去见汉献帝。
光汉献帝一个人,会对曹操有这么大的威胁吗,当然不是。这个时候的东汉朝廷,实际上有三个强大的反曹政治集团。
公开的:杨彪、孔融。
东汉时期有两个四世三公的家族,一个是袁绍,还有一个就是杨彪。所以,杨彪家族可以讲是门生故吏遍天下。杨修大家很熟悉,杨彪就是杨修的父亲,他是公然与曹操为敌的。
孔融我们知道,《三字经》里就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到他是第20代,在士大夫中非常有号召力。
第二个部分是暗藏的:董承、伏皇后、耿纪等。曹操在许昌时期,反对曹操的政变是前赴后继,持续不断。
第三个反对力量来自内部,代表人物是荀彧。
曹操手下谋士如云,第一号谋士就是荀彧。曹操曾经拍着荀彧的肩膀说:你是我的子房(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可以讲没有荀彧,官渡之战就打不赢。
为什么他会成为曹操的政敌呢。起因是这样的,建安14年,突然有人提出给曹操加九锡。所谓九锡,实际上是一种礼仪,简单地讲,九锡是只有皇帝才能够享受的待遇。
加九锡是一个政治信号,意味着曹操要准备代替汉朝了。曹操之前是有人加过九锡的,谁?王莽篡汉的王莽。
曹营内部的一批谋士,有很多人是深受东汉传统的纲常伦理思想熏陶的,像荀彧这样出自大族的更是如此。
荀彧辅助曹操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曹操来重整汉室。曹操现在要加九锡,就是想当皇帝了。荀彧的道德底线受到了挑战,所以他反对曹操加九锡。
实际上在东汉末年,曹操的处境是最危险的。其他的各路诸侯,面临的主要是军事上的问题,而曹操面临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问题,而是处于两线作战,这也是他挟天子带来的问题。
汉朝已是四百年的天下,根深蒂固,要把它推翻,非常困难。王莽不成功,董卓不成功,袁绍也不成功。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以后,汉献帝作为精神领袖,就是一面旗帜,把四面八方的人都吸过来。他们到了许昌以后,反而成为曹操的反对力量,给曹操带来巨大的麻烦。
对付政治上的对手
恩威并济两手都不放松
面临着这样的困难,曹操是如何应对的?我们来谈谈曹操的谋略。
第一个,对政敌坚决镇压。凡是反对曹操,不管是谁,一旦被发现,坚决镇压,绝不留情。
董承谋反,全族被杀,包括董贵人,虽然是皇帝的妃子,照杀不误,甚至是董贵人的儿子。董贵人的儿子是谁的儿子?汉献帝的儿子,龙子龙孙,杀,坚决镇压。伏皇后也是如此。孔融,孔子的后代,照杀。
自己身边的人如何处理呢,比如说荀彧?公开来杀荀彧,副作用太大,政治影响不好。曹操转了个弯。曹操征讨孙权时,突然下令要荀彧代表皇帝到前方来慰劳将士。荀彧来了,曹操却不见他,派人送了一个礼盒给荀彧。荀彧把盒子打开一看,空的。荀彧明白了,曹操让他自己了结。荀彧是聪明人,他懂,所以荀彧就服毒自杀了。
第二,光有暴力的一面是不够的,还有怀柔的一手。
看一下他是怎样笼络汉献帝的。
汉献帝与曹操有杀妻、杀子之仇,可以讲是不共戴天之仇,你怎么来笼络他呢。出乎大家意料之外,曹操在杀了伏皇后后,居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献帝,而且一下子就把自己三个女儿全部献给汉献帝,这是《后汉书》及《三国志》上有记载的。
这是一箭三雕的买卖。一来,多多少少化解了汉献帝对曹操的仇恨。另外,曹操的身份变了,以前曹操是朝廷的重臣、宰相,官是最大的官,但毕竟是君臣关系,现在曹操变成了国丈,成了皇亲国戚。第二点就是曹操在汉献帝身边有卧底了,汉献帝再搞什么阴谋活动,曹操就了如指掌了。第三点,是我自己发挥的。在中国人看来,每个男人的成功与失败,老婆的作用不能小看。所以,曹操嫁女儿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曹操政治上的第三招是迁都邺城,遥控汉献帝。
许昌本是曹操的大本营,根据地。但后来不对了,许昌成了汉献帝的大本营。曹操的警觉性当然非常高,所以曹操就决定迁都,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曹操挟天子的方法和人家不一样,曹操是遥控许昌。
挟天子并不能当皇帝
还必须建立盖世武功
如果光挟天子就能够夺取政权,中国历史上,在曹操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挟天子了,但是没有一次是成功的。我们举一个例子,秦二世时候的赵高,他挟天子也够厉害,指鹿为马,没有人敢说不是。董卓挟天子,把皇帝都杀了,立了汉献帝。董卓当权时,朝廷的文武百官个个俯首帖耳,但是最后又怎么样呢?同样是不成功。
所以光靠挟天子是不行的。曹操挟天子以后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军事行动。
我自己的体会是,如果赤壁大胜,四海归一,曹操称帝真的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关键问题是曹操赤壁之战打败了,这对他打击很大。
所以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马上进行调整。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在建安16年,曹操率兵平定了西凉军,赶走了马超,夺取了长安,整个北方基本上统一了。
威望重新起来了,所以汉献帝就给他加九锡。但曹操还不满足,所以到建安20年,曹操已经60多岁了,在古代就是高龄了,不顾自己年老体衰,再次带兵出征,并写下了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次出征,平定了汉中的张鲁。也就是说,除了孙权、刘备,基本都被曹操扫平了。曹操的位置再往上提,当了魏王,离做皇帝仅一步之遥。
汉朝像棵四百年的大树
曹操慢慢把它“蛀空”了
当时有两种官,一种是东汉王朝的,一种是曹魏王朝的官。曹操釜底抽薪,把东汉王朝大部分的官转到了曹魏政权下。但曹操到底是一个政治家,毕竟要装点门面,当时大部分人都到魏国来做官了,少量的人在东汉朝廷做官,曹操的一个堂兄弟也算是其中之一,他就告诉堂兄弟不要过来,就待在东汉王朝里装点门面。这个弟弟毕竟和哥哥差很远,脑袋瓜里少掉一根筋,他说,大家都到魏国来当官了,我为什么不到魏国当官?当汉官现在变成一件可耻的事情了。(见《三国志·武帝纪》)
关于东汉朝廷我有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它是一棵四百多年的大树,拔不动、砍不倒,曹操用什么办法?曹操就像白蚁,慢慢地把它蛀空,慢慢地来。到了建安25年,东汉朝廷这棵大树基本上已经蛀空了,就差轻轻一推了。但就是这样,怎么来代汉,曹操一直想不出主意。那时孙权写了一封信给曹操,劝他做皇帝,曹操看了信以后说:孙权这个小子让我做皇帝,不是把我放在炉子上烤吗。曹操临死的时候讲了一句话,老天爷要我做天子,我只能做周文王。周文王是没有做成天子,是他的儿子周武王才做成天子(“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三国志·武帝纪》)。他的意图很清楚,这辈子当不了皇帝,当皇帝这个任务就交给下一代完成。曹操这是暗示让自己的儿子来完成代汉的大业。
终于,曹操的儿子曹丕完成了改朝换代,取代了东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