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挺自信挺淡定
在此次“茅盾文学奖”的参评作品名单中,参加角逐的辽宁籍作家一共有6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辽宁省的文学实力和现状。昨日,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这些作家,倾听了他们表达面对茅盾文学奖时的心曲。
孙惠芬:一切顺其自然
《秉德女人》的创作初衷,孙惠芬是想写出一个孤独的乡村生命的存在感,而这也源于她小时候的经历,对于其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坚韧女子,孙惠芬表示,是综合了她所了解的所有乡下女人的性格,有奶奶、母亲、嫂子,还有村里很多的女人。
书中最打动人的地方,孙惠芬自认为就是体现了年轻生命在时代变革中一步步走向苍老的瞬间,就像庄稼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的拔节。而写作中最得意的部分还是写出了一个变化的生命一次次拔节的声音,这里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
至于《秉德女人》能被省作协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双双推荐为参赛作品,孙惠芬并没有感到意外,在她看来,茅盾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协会一个权威的奖项,能评上当然是对创作的一个肯定,但一切还是要顺其自然。当问及对成为入围作品是否有信心时,孙惠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只有在写作中才是自信的,离开了写作,便一点都不自信了。
《秉德女人》简介:
故事开始于1905年,描写辽南海边小镇的王乃容,被匪胡子秉德掠到荒野,从此成为秉德女人。小说从荒野写起,描写一个女人如何在无望的生活中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念。小说既写了时间的历史,又写了时间之外一个乡村女人心灵的历史。 《秉德女人》,这是一部带着浓重生活气息的书,无论作品写了多宏大的历史,多跌宕的命运,多凄美的人生,作者孙惠芬总能把乡村的烟火气息,民间的人情世故,男女老少的情感纠葛,田间地头的嬉笑怒骂,准确地描述和表现出来。这几乎成为她写作的立身之本,风格的最大标识,创作成绩的突出之处。
周建新:评奖是别人的事
在周建新的心中,《老滩》是自己酝酿了20多年的积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爆发,当情感在胸中积累已久,不付诸于文字,对作家来说可能会是一种痛苦。这个倾注了周建新20多年情感的作品,讲述着生命、生存的意义,关系着人类未来的命运。
周建新内心表达的欲望成就了《老滩》,而对于《老滩》,周建新希望读者能从中有所收获,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与畅销书的路线南辕北辙,他认为写作不应该受市场左右,更不应该为了奖项而写作。这次的茅盾文学奖能否入围并不会刻意的放在心上,毕竟“评奖是别人的事,写作是自己的事,对于作家而言,写作是终身的事业,应该做到的是不断超越自己。 ”
《老滩》简介:
小说描述了辽东湾西海岸一个渔村二十年来的变迁,通过两个家庭的命运折射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以祈福资源日渐枯竭的大海。改革开始后允许自由捕捞了,海产品可以自由买卖了,渔民中掀起了发家致富的高潮,但是过度捕捞把大海掏空了,海产品一种接一种绝迹,滩涂被挖绝了,只剩下海蜇,情况越来越危急。这时候新型的渔业资本家崛起,创造了保护大海资源与积累财富兼顾的神话。
李燕子:读者能读到想要的
与李燕子交谈后得知,《寂静的鸭绿江》是她准备了十八年的倾心之作。身为记者,她一直在鸭绿江流域工作和生活,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渐渐触动了李燕子,让她自然而然地拿起了笔,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寂静的鸭绿江》。
李燕子形容自己写作的初衷时,提到了单纯两个字,“只是想把思考的、看到的写出来,从来没有想过奖项,写作就是一种热爱。 ”《寂静的鸭绿江》出版后,在新浪网点击率超千万,有一个月的时间,占居新浪图书排行榜榜首。直到现在,李燕子还经常会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电和来信。在与读者交流中,李燕子知道,每位读过《寂静的鸭绿江》的读者,心灵都受到了触动,都从中得到了他想要的,关于土地,关于人性、关于人生的苦难。一部作品,能让读者从中有所收获,对作家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寂静的鸭绿江》简介:
《鸭绿江流域》作为龙兴之地被清朝封禁了二百年,其原始苍凉,吸引着无数置身绝路的人从遥远的天边挑着担子奔命而来,拓荒求生。这里的一切都粗犷到极至成为豪迈,人们在粗犷和豪迈中坚守着古老的图腾萨满。小说以女主人公灵芝与情人九住、失去性能力但睿智的瘫子丈夫赵文举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婚姻纠葛为主线,再现了鸭绿江流域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时期的离乱动荡生活,写出了东北人民走向新生活的艰难。
高晖:这是我60年代理想主义的回归
可以说,这本书是我60年代理想主义的回归。从它发行的范围和目前的销售数字来讲,可以说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本职不是作家,但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他对写作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执著。
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对姥姥、母亲、吴玉刚、五芹、刘菲、老潘等若干乡村人物的追忆,他们一方面存在于各自的故事里,另一方面又存在于“我”与他们的关系中。这样,附着高晖对康家村故事的认知和感受,着重讲述了乡村社会里生命成长的偶然性和神秘性,随时进入个体命运并进行适当的触摸,同构成“我”的精神世界的维度和参照,并以此揭开乡村社会的隐秘一角。
《康家村纪事》简介:
以一个乡村孩子的童年、少年和成年三个阶段的心灵生活作为主线,覆盖正文、片段、对话录(不含5篇“导读”)等三部分共计14篇。其中正文和片段,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内容。整部作品立足现在时刻度,通过对逝去时光进行非线性编辑,使各章节相辅相成,连缀成统一体,最大限度地重现了“我”童年时光以及现时情态,使回忆充满了多维意义。
津子围:用“重名”实现创新和突破
我参评的《同名者》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创新之处。因为一个城市里,重名的人很多,而每个人的命运又都不相同。作为一个书写时代的作家,用这样一个特别的线索把故事穿起来,非常吻合茅盾文学奖所追求的文学性里突破创新的元素。
《同名者》内容简介:
喜欢搞恶作剧的研究员、心理学教授、小公务员、警察、小学教师、14岁的初中学生以及先为大学老师后来官运亨通的官员……相同的名字,相同的城市,命运却迷离闪烁。
王晓方:在艺术上有所创造才是好小说
王晓方认为,一部能称为好小说的小说,是在小说艺术上有所创造的作品。而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初衷和追求。在《公务员笔记》这部作品中,王晓方尝试创造了一个新的文体——“工”字机构的叙事风格。在这本书中第一章叫《横》,第二章叫《竖》,第三章也叫《横》,这部小说的结构就是中国工人工字的结构,由此还可以衍生王、土、十等汉字结构。这是在形式上的创造。
同时,王晓方认为小说应该是语言超越故事的艺术。因此在写作《公务员笔记》时王晓方用心灵推着情节走,不是故事推着情节走。
而对于最终会否获奖,王晓方表示奖项只能是一种肯定,而不是文学创作的根本,而真正的快乐还是写出独具个性的作品。
《公务员笔记》简介:
小说以东州市政府办公厅综合二处为故事背景,讲述了该处5个公务员的生存状态与官场、仕途之艰辛。小说通过对每个人物内心世界的解剖,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部厚重的精神档案。通过这部精神档案,我们体悟的不仅仅是公务员的灵魂世界,更是人的精神现实、思想困惑和心灵生态。
首席记者 陈妍妮 记者 王莹 宋波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