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京早期专业博物馆:开启民智、普及科学知识

2011年05月18日 08:0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纪念日从1978年开始每年举办,并且每年都会确定主题活动。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与记忆”。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本版特别约请了一位热爱北京的“老地理”,走访京城最早成立的几家博物馆,寻找老北京与博物馆的记忆。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许多新理念传入我国,博物馆、陈列所等新事物也逐步在北京出现。除在紫禁城内开办了三个综合性博物馆(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国立历史博物馆)外,不少专业性博物馆、陈列所也在北京兴办,成为开启民智、普及科学知识的场所。

  ■北京劝工陈列所:曾在廊房头条内

  明永乐年间为繁荣北京商业,在前门外盖铺房,移民居住并鼓励商业活动,谓之廊房胡同。从北向南共四条,廊房头条、二条西起煤市街,东至前门大街。廊房三条较短,西起煤市街,过门框胡同不远即不通行了。廊房四条即现在的大栅栏街。廊房诸条在清初已是繁华的商业街。

  廊房头条中段路北有一座近代西式商业建筑,北门直达前门西河沿街,这就是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北京劝工陈列所”,北京最早的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建筑。它用以展览各地工商产品,供人参观为主,同时也销售一些商品,是清政府推行新政,效仿外国,促进商业发展之举。开业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兴盛一时。

  然而这座北京最早的西式商业建筑却命运多舛,屡遭厄运。民国初年两次失火,民国九年(1920)失火后政府无力修复,将其抵押给北洋军阀魏连芳,由他出资复建。修复后改名“劝业场”,取“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之意。民国十六年(1927)再次失火。劝业场几乎化为灰烬,后依靠8万元火险费加以重建。1938年被收归实业部,又投资加以修缮,劝业场成为一座集百货、餐饮、娱乐、演出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建筑。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社会动荡,通货膨胀,民不聊生,20世纪40年代末劝业场濒临倒闭。

  1956年公私合营后,劝业场成为国营商场,国家投资加以装修整顿,商场在经营上采取厂店挂钩、产销结合、批零兼营的方针,劝业场得以振兴。“文革”十年中,劝业场又遭厄运,曾数年停业,后改为信托旧货业务。1975年,改组为新新服装店,现为新新宾馆。

  我多次去廊房诸条,每次都要在头条的劝业场前驻足欣赏。这是一座高达四层的欧式建筑,外立面为巴洛克式,有拱形大窗、西式壁柱、凸出的阳台和繁密精致的雕饰。现它虽已较为陈旧,但从中仍可看出当年的富贵华丽。尽管它作为陈列所的时间并不长,但却见证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最初兴起。

  ■工艺官局商品陈列所:曾在广安门内大街

  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原仙露寺旧址上曾建有工艺官局商品陈列所,它也是北京最早的具有博物馆性质的陈列所之一。

  曹子西主编的《北京通史》载:“隋唐以前,由于幽州佛教尚不甚盛行,故而寺宇寥寥无几。燕地普遍建造寺院是唐初开始的。这时的燕地佛教发展已较为普遍。故而所建寺宇日增。其新增寺宇主要之著名者,有仙露寺、悯忠寺等。”悯忠寺即被称为“京城第一寺”的现法源寺,初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看来仙露寺建寺时间与其不相上下,甚至可能还要更早些,距今已有1300年以上历史。该寺辽金时代是京城内的重要寺庙,宋金战争中被金人所俘的宋朝宗室子女曾置于仙露寺中。

  仙露寺在明代曾重建,称增寿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迁至南横街,在原址上兴建了工艺官局所属商品陈列所。陈列所主楼为三层,两翼为两层,两端各建有两层八角形亭楼,整座建筑中西合璧、精巧别致。所内展出各省送来的工商产品、地方特产和工艺官局及京城生产的工艺品。陈列所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人们发出“吾华制品多如许”的赞叹。

  前些天,我到广安门大街上去寻找这个陈列所。在街北广安胡同和宣武门外大街之间,走了几个来回,始终不能确定具体位置。忽然在一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门外,看到一块石头。石上刻有“唐仙露寺遗址”。由此可以确认这里就是仙露寺遗址,也就是陈列所旧址。

  再仔细欣赏这座大门,既有伊斯兰风格,又有现代风韵,门上挂着北京市回民学校的校牌。1949年10月在此建立的北京市回民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第一所由国家建筑的民族学校,1985年改称北京市回民学校。在学校的几次扩建中,原有陈列所的建筑陆续被拆除。

  ■中国地质博物馆

  从丰盛胡同到阜城门内大街

  丰盛胡同是西四南大街西侧由北向南数的第五条胡同,东西向,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是这一带比较大的胡同。明初,明成祖朱棣的名将李彬为其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丰城侯,府邸就在这条胡同里,因而被称为丰城胡同。到清初被讹传为丰盛胡同了,名称保留至今。

  1913年实业部在丰盛胡同3号成立地质研究所。研究所内附设标本陈列室,展出不少矿石标本,这就是地质博物馆的前身。1915年,在丰盛胡同以北的兵马司胡同原师范学校的校址内修建了欧式的研究用楼。第二年研究所更名地质调查所,迁入新楼。标本陈列室也扩建为地质矿产陈列馆。

  我曾去丰盛胡同寻访地质研究所,由于时间久远,门牌号多次变更,不能确定其确切地址。但兵马司胡同内的地质调查所却很好找。

  进兵马司胡同东口不远,路北15号院内有三栋欧式楼房,造型朴实,色彩淡雅,十分引人注目。东面的一栋坐北朝南,正面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楼的侧面还有一个转折部分为三层。西面的一栋坐西朝东,两层,中间有一坡顶阁楼。从这两座楼的夹道中穿过去,北面还有一座三层的实验楼。就在这样三栋不大的楼房内,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地质科学,也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地质博物馆。

  中国早期的著名地质学家,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章鸿钊、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丁文江、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等先后任地质调查所所长。这些当年的“海归”们在这里呕心沥血,创建了中国的地质科学。当时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的李四光也常光顾这里,与他们一起讨论研究。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时的26名会员中,该所会员占20名,它当之无愧是中国早期地质研究的大本营。

  现在,兵马司胡同15号还保留得很完好。三栋楼静立在胡同边,见证着中国地质科学的早期发展。

  1958年地质博物馆在阜成门内大街东口路南建成,1959年10月正式开馆,它的前身就是地质矿产陈列馆。几十年来,经过多次维修扩建,2001年又启动了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改造工程,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现代化博物馆为目标,历时三年,2004年竣工,展陈水平全面提升。全馆分为地球厅、矿产岩石厅、宝石厅、史前生物厅、国土资源厅等多个展厅,馆藏标本达20余万件。其中许多是国宝级藏品,包括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鸭嘴龙类恐龙化石——巨型山东龙;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元谋人的牙齿化石;鸟类的祖先、身披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单晶晶体——水晶王等等,这些镇馆之宝都因其稀有、珍贵及极高的科学价值而蜚声海内外。

  现在这幢平面呈L形的六层浅灰色大楼,是我国规模最大、成立最早的全国性地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它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地学类科学博物馆,并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从小小的标本陈列室到地质矿产陈列馆,再到亚洲最大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它走过了许多艰辛而曲折的历程。

  ■北京最早的交通博物馆:曾在力学胡同

  力学胡同在西长安街以北,东西向,东起府右街,西至横二条,原名李阁老胡同,1965年改今名。

  明朝时,有两位李姓朝官,官都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被尊为一代阁老。李阁老胡同的名称是源于哪一位呢?人们普遍认为是李东阳。《长安客话》中记有:“李文正东阳赐第,在灰厂小巷李阁老胡同。”灰厂小巷即今府右街。

  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他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不是为官,而是为文。他的诗词典雅工丽,在明代独树一帜,被誉为“茶陵诗派”的代表。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等著作传世。他曾长期住在什刹海畔的西涯,并写有多篇吟咏西涯风光的诗篇。明孝宗时被赐居李阁老胡同。当然,李东阳为官也是不错的。他历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尽管在刘瑾专权时曾委蛇周旋,但绝不助纣为虐,“立朝五十载,清廉不渝”。

  李东阳年老辞官后回到了湖南老家。李阁老胡同中的宅邸很快就破败了。后来还是他的老乡耿定向出资将宅邸修葺,为李东阳建了祠堂。

  李东阳被赐居在此时,这条胡同似乎已叫李阁老胡同了,因而此前肯定另有一位李姓阁老曾在此居住。不错,这就是李贤。他的名气似不如李东阳大,但他为官时间比李东阳更早,历宣宗、英宗、代宗,复辟后的英宗及宪宗五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等明朝重大历史事件。他比李东阳住在这条胡同的时间更早,因而李阁老胡同的得名更可能是源于李贤。

  清末,当时的邮传部在李阁老胡同李东阳故居及祠堂的遗址上,创建了铁道管理传习所,旨在培养铁路管理人才。1910年改名为交通传习所,后在校内设交通博物馆,为北京近代最早的博物馆之一。该馆陈列分为四部分:工务、机务、车务和图书仪器,共有各种模型、图表等8000余件,同时还展有铁路沿线的物产和出土文物等。这在当时是规模较大的科技类专业博物馆。

  1923年交通传习所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迁往湖南、四川等地,1946年迁回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迅速发展,李阁老胡同内用地不够,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西北郊红果园另建新校舍,是北京大规模建设高校中建得最早的一所。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任院长。

  从资料中查到,现在交通博物馆旧址上的是北京力学小学。我从西单北大街进入灵境胡同去找力学小学,从灵境胡同中段往南找到背阴胡同,再往南是太仆寺街。从太仆寺街临近西口向南拐入横二条,再往南走才看到东西向的力学胡同。沿着胡同向东,在临近胡同东口的路北,终于看到了暗红色、很有气派的北京力学小学的大门。这里就曾经是李东阳的府邸和当年北京最早的交通博物馆吗?岁月沧桑,过去的痕迹一点也找不到了。再往东走不远,就是宽敞的府右街了。我突然醒悟,如果从府右街进来,力学小学是很好找的。人脑中常有些无形的框框,我认定力学胡同是在西单,便从西单北大街找起,结果绕了一大圈。

  ■国立天文陈列馆:在北京古观象台

  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有一段古城墙,在路上就能看到上面放置的古代天文仪器,这就是北京古观象台。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其建筑完整、仪器精美而又保存完好,更是因为在东西方科技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元至元十六年(1279),在大都城东南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位置曾建有一座天文观测台,名为司天台,上置郭守敬、王恂等人创制的筒仪、仰仪等,后毁于战乱。明正统七年(1442)在东南城角重建,复制了元代仪器名观星台。正统十一年又增修紫微殿、晷影堂等附属建筑,观星台初具规模。清代沿袭明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隶属于钦天监。

  清康熙、乾隆年间由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德国传教士戴进贤先后监制,制造了8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造型美观,雕刻精湛。天文仪器在工艺和装饰上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而在天文度量制、结构等方面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以来天文测量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科技交流的历史见证,不仅是天文观测工具,还成为珍贵文物。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古观象台遭到洗劫,德、法两国瓜分了观象台的10架仪器,后迫于世界舆论,陆续归还中国,德国抢掠的仪器直至1921年才运回北京。辛亥革命后,该台改称为中央观象台,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只作气象工作,结束了历时近500年的世界上历史最久的连续天文观测史。

  1956年5月古观象台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的名称对社会开放。1967年修建环城地铁时,地下工程危及台体,周恩来总理指示“古观象台不能拆,绕道施工”,保存了这座古迹。1979年8月,连日暴雨,古观象台东北角坍塌,东南角开裂,国家投巨资进行抢修。修后的古观象台外观依旧,但城墙内掏空,不但进行了加固,而且建成了上下两层的展室,于1983年重新对社会开放,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场馆。

  ■卫生陈列所:在中山公园内

  紫禁城的西南方为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太社(土地神)和太稷(五谷神)的场所。辛亥革命后,废除祭祀社稷的制度。1914年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发起士绅商人捐款将社稷坛开辟为公园,名中央公园,于1915年对公众开放。

  中央公园内除原有的拜殿、社稷坛等古建外,还新建了塘花坞、水榭、松柏交翠亭等新景点。特别让游人感到新奇的是在社稷坛西南新设了卫生陈列所。

  陈列所不大,展品却不少,分为饮食卫生、居住卫生、儿童卫生、生理解剖、传染病、寄生虫等多个部分。玻璃橱内陈列的各种标本、挂图和表格是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吸引了大批游人。这个小小的陈列所不仅是北京最早的医药卫生类博物馆,也是北京最早的健康教育机构。

  1928年中央公园改称中山公园后,卫生陈列所仍在公园内。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北京市卫生教育所,一直坚持进行健康卫生教育和有关防病、健康、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展览陈列,直至今日。它是北京市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在同一个场所进行展示陈列的唯一场馆。

  ■中国博物馆协会在景山公园绮望楼成立

  20世纪的20-3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北平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一个小高潮,除上面提到的博物馆、陈列所外,相继建成、开放的还有以下场馆:

  国剧陈列馆,馆址在宣武门内绒线胡同,收藏和展示有原内务府档案中有关戏曲的资料2000多种,戏装及剧照一万余件。

  天然博物馆,馆址在西直门外原乐善园、继园和广善寺、惠安寺旧址上。清末实行新政,1906年这里改建为万牲园,园东为动物园,园西为植物园,后改称北平农事试验场。1929年改组为天然博物馆,是现北京动物园的前身。

  北平研究院博物馆,在中南海怀仁堂筹办,设有理工、艺术、风俗三个陈列室,1931年对外开放。

  通俗博物馆,由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筹建,馆址在石驸马大街,即今新文化街。展品主要是动植物标本,有8万余件,是自然博物馆的早期雏形。

  这么多博物馆、陈列馆设立、开放了,需要一个组织来管理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中国博物馆协会应运而生。

  1935年5月,在景山公园绮望楼内召开了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大会,选举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为会长,以“研究博物馆学术、发展博物馆事业、并谋博物馆之互助”为宗旨,团体会员30余个。协会出版会报,编辑丛书,举办展览,做了许多有益工作。但好景不长,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猖獗,北平形势日益紧张,刚刚兴起的博物馆事业再一次遭到厄运。

  ■文并摄/陈溥

  ■手绘地图/陈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