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剧院新址 广安门外甘石桥305号
国家话剧院原址 地安门外大街帽儿胡同45号
昨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新址正式启用,国话元老演员雷恪生和两名年轻演员一起把国话新匾送来,一老二少象征薪火相传,从国家话剧院搬来的明代石狮子也佩戴上大红花喜迎搬迁。同时,身处帽儿胡同的国话旧址面临拆迁的命运。国话导演田沁鑫就曾表示“要做钉子户”,与田沁鑫同样不愿“搬家”的还有孟京辉,他所有作品几乎都诞生在这里。袁泉毕业后的舞台处女作也是在这儿上演的,她说,“现在一想到老剧场,心里就像在流血”。
悲哀也好,无奈也罢,请记住这个门牌号:帽儿胡同45号。它很不起眼,却曾有最早的专业化小剧场,开创了全国的小剧场运动,也曾是无数明星梦开始的地方。王晓鹰、郭涛、朱媛媛、辛柏青、廖凡、段奕宏、黄盈、赵淼……这里承载了他们无法抹去的记忆。尘归尘,土归土,过些时日,国话旧址将不复存在,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化符号最终将化为一片废墟。在此,我们与曾经把这里视为“圣地”的戏剧人一起,重温国话小剧场18年来的那些戏、那些人、那些事,是为纪念。
从2007年奠基到现在,历时四年终于竣工。国话的这次搬迁,就如同从筒子楼搬进了别墅。如今的新址,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坐拥一大一小两个剧场外加一栋办公楼,终于让国话人圆了多年的梦想。尤其是880座的大剧场,被量身打造成目前北京最新、最专业的话剧演出场所。用国话员工自己的话来说,国话进驻了设施齐全、管理有序、装潢现代的“豪宅”。
国话小剧场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位于后海的中心地带。院内建筑包括一座L形的三层白色办公楼和两个简易的排练场,其中办公楼一层西南角曾是“京城第一家小剧场”。因为面积小,设备简陋,几十年来开开关关,关关开开。不过由于那里是众多名导、名剧、明星的摇篮,曾几何时,“游什刹海、逛锣鼓巷、看国话戏”成为游客来北京的必修课。国话搬走后,这里即将全面拆迁。
想当年,演《思凡》台下经常爆发出放肆的狂笑。可想而知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被禁锢得就像小和尚、小尼姑一样。——郭涛(国话演员)
想当年,在排练场排戏,不是促成一对就是拆散一对。——孟京辉(国话导演)
想当年,没有VIP,好戏常常一票难求,美国大使这样的人来晚了,都没有特殊待遇,一律站着看。——刘铁钢(国话演出营销主任)
C03-C07版/专题策划 金秋 天蓝
统筹 李蝴蝶
采写/本报记者 天蓝
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除署名外)
新京报制图 赵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