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网络时代的新词热词反映当下社会生活

2011年05月19日 16: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过去的一年产生了哪些新词、热词?近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收录的500多个新词语包括了潮丐、李刚门、给力、喝水死等词,它们大部分源自网络,其中微博是传播新词的主要领地。从这些词语中,可以折射出社会流行的信号、媒体关注的话题。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信息传递手段的更新加速了语言的革新,然而,不断出现的新词语对于传统汉语有什么影响?其生命力究竟如何?最终又将何去何从?专家认为,新词语出现更替频繁、消亡也快,会经历一个自然的历史选择,不用太担忧它的负面影响。

  反映当下社会生活

  网络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青睐用新词、热词传递信息,因为它让传递内容更简要,速度更快捷,微博的产生则加速了这些词语的流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依据2010年主流媒体10.4亿字的语言资料,在机器自动提取的基础上经人工甄别、专家审定,选出2010年新词语约500条。除了持续2009年的“被××”“楼××”“××门”“××族”外,“××哥”“××姐”“××二代”“××体”以及由微博衍生出的“微××”特别活跃,这些词语大多都是网民自创。

  “一个思想贫乏的时代,词语也会随之贫乏。新词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很多新词语反映了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只要是一个活跃的时代,新词语一定会大量涌现。”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说,“语言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新鲜活泼,尤其是那些带有鲜明草根色彩的新词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传播迅速、影响广泛。”

  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新词也呈现出浓缩的特性,看似简短的词语背后,都有一个当时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比如“蛋形蜗居”这个词语,指北漂青年戴海飞用竹子造出的一座供自己蜗居的“蛋形”小屋,简称“蛋居”,也称“蜗居蛋”,当时,这一事件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普遍关注。而最近网上非常流行的各种“咆哮体”,让“咆哮哥”一词也入选了年度新词,这个词语来源于广州某单位官员态度粗暴的新闻事件。

  另外,频繁出现于公众视野的“热词”,也是《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各种传媒通过热词、热字来盘点一年的重大社会生活。2010年的热词、热字,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流行范围最广、最具年度特色的恐怕是“给力”一词。这个最早在日本动漫中文字幕上出现的词语,自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之后迅速流行。

  人人都成“造词家”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新词、热词的出现速度也进一步加快,据教育部历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2006年新出现词语171条,2007年新词为254条,到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蹿升为500条。

  “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尤其随着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的依次出现,人们走进了一个不再设有严格意义把关人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都成了‘造词家’。”李宇明说。

  “新词语简单明了,表现力强,紧贴时代,也充满了生活乐趣,用起来很顺畅,只要不是非常严肃的场合,我都会使用它。”经常穿梭于各大网络论坛的方静非常喜欢这些词语,像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大多为年轻人。

  然而,一些人虽然经常使用新词,却并不认可其价值,担心它与传统汉语之间产生冲突,进而削弱了母语文化。“有一些新词含义非常模糊,内容、寓意、指向都不知所云,有些是由方言或者连读加上输入法的联想创造出来的,比如早年的‘酱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平时口头上说说还行,如果推而广之,必将影响了汉语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广州的中学老师冷娇认为,不断出现的新词也影响了学生对汉语的理解。

  《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称,一项对首都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学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确认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占80.8%,认为造成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原因在于“现在人们喜欢解构汉语,稀奇古怪的词语层出不穷”的占43.6%。

  上得了网,未必落得了地

  近日,由互动百科网站与语文出版社共同出版的《IN词记录中国》一书正式出版。“猫叔”“夏达”“咆哮体”……过去一段时间里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词汇都被收录在这本书中。无论是“恋爱实名制”“暴力慈善”等社会类新词汇,“谋杀体”“挽尊”等网络文化类新兴语,还是“睡眠骆驼”“孤儿药”这类的生活新词,在书中都有涉及。再版的《新英汉词典》、《牛津简明词典》等词典,也收录下使用较为广泛的网络新词。

  “新热词汇的不断出现反映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表达了人们对于身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是符合潮流的。”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代汉语专业教授李娴霞说。她认为,对于这些新词是否该进入课本和词典,还不能着急,新词从“上网”到“落地”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许多新词会消亡。“只有那些从网上普及到现实社会中的词,才能够规范地进入课本、词典。”

  李宇明认为,新词语的前途有两种,一种是表示事物的词语,当这个事物消失的时候,这个词语就变成历史词语了。还有一种新词在语言实践当中存留下来,逐渐被广泛使用。“我们每年有一本新词语词典,我们想做的就是把新词语记录下来,看看它究竟在什么样的规律下发展变化。”

  参与制定《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分中心教授侯敏指出,近年来,新词出现更替频繁、消亡也快,2007年出现的新词,约40%已经消亡,这其中消亡速度最快的为各种表示事件的新词,如“躲猫猫”等。

    本报记者  刘  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