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业内人士竟反对打假 谁来挑战古玩交易潜规则?

2011年05月23日 04:5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文/记者李立志

  本报昨日《文物造假产销成链条古玩街捡漏多数流嘢》的报道见报后,古玩市场的诚信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那么古玩该不该打假?记者采访后却发现,虽然收藏者对买到赝品感到郁闷和愤怒,但却少有人公开通过法律为自己维权,同时还表示,“不冤不乐”,淘宝的乐趣就在这个过程中。

  藏者心态:买赝品=交学费

  据记者了解,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古玩打假的事情在广州还不多见。2006年,曾经有收藏爱好者花21.5万元买了两个赝品瓷器也引发官司,号称广州古玩赝品第一案。在全国范围来看,类似的古玩打假案也不多见。

  “这些东西买回来就算当个摆设吧!其实看着也挺好看的。”住在珠岛花园的蒋先生看着家里30多个大大小小的紫砂壶笑着对记者说。 喜欢喝茶的蒋先生的紫砂壶收藏从2006年开始。最贵的一个壶是在西关古玩市场一家店里淘回来的。“当初淘回来是3万元,卖家说是清中期的东西。”蒋先生以为自己捡了一大漏,谁知鉴定后发现是现代机器生产的东西。

  “买这些壶大约花十几万元,算是交学费吧!”蒋先生心态依然平静,并不打算退出收藏界。

  赝品当道 “不冤不乐”

  虽然赝品泛滥已经成为收藏市场的一种常态,不过记者了解到,收藏界本身打假的呼声并不高,有的人甚至还比较反感打假。

  “看走眼就算交学费啦!”这是记者从爱好者嘴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不过一提到退货,基本是笑笑摇头叹息。曾带着记者走访古玩市场的黄伯告诉记者,靠“眼力”吃饭的行规,这里“三包”(包退、包换、包赔),打假以前根本没有听说过,“打眼”了就自认倒霉。

  所谓“不冤不乐”,有人甚至就是喜欢体验在买卖真假古玩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认为这就是这一行的魅力所在。“要是由物价部门来统一定个价,所有的东西都一个价,那‘淘宝’还有意思吗?”发烧友邓先生对古玩打假不以为然。

  谁来主导古玩打假?

  如果真的要进行古玩打假,那么由谁来打假?这是记者采访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

  目前看来,古玩市场其实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文化局、文物管理部门或工商局,好像都能管,又好像都不合适。南沙区炮台管理所(文物管理所)黄利平所长告诉记者,关于文物的鉴定,县级以上文物管理部门都有文物鉴定的资格,只是水平有高有低的区别而已。工商部门管的是流通领域,但对物品的真假却没有鉴别的能力。

  业内专业人士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广东收藏家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会员就对记者表示,在这一行,一般的情况是吃亏上当自认倒霉。如果强力的行政、司法打假手段进入这一行业,后果可能是这一行会慢慢地萎靡,适度宽松但要诚信经营,或许是对当前民间收藏管理的一个选择。

  律师说法:

  建议古玩市场设鉴定公证处

  针对古玩界赝品泛滥而监管相对缺失的现状,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主任肖胜方律师认为,虽然目前并没专门针对古玩交易的法律,但作为民事行为中的一种,《合同法》中很多原则和条款就可以规范,它照样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至于监管问题,肖胜方则建议可以像农贸市场那样,可以在市场里设立一个鉴定公证处,由专业部门设立人员常驻市场,不放心就可以拿着东西来这里进行鉴定,当然这个鉴定师要对所鉴定的结果负有一定的风险责任。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