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平
周敦颐思想学说是融合儒释道的结晶,但主调仍是传统的儒学。周敦颐始终没有忘记儒家的根本立场,出入释老的目的是援儒,最终促进儒学的全面复兴。周敦颐通过自己的努力,全面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理论体系,开拓了儒学发展的新境界,使之面貌焕然一新,一扫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的颓势,回归到原有的正统地位,赢得了与释道竞争的全面胜利,取得了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具体讲,周敦颐有三个方面的开拓性贡献。
首先,提供宇宙的化生图式。北宋之前的儒学对宇宙万物这一天道缺乏严谨而系统的论述,未能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一巨大缺陷,儒学一直受到释道的攻击,并因还击理论的苍白而败下阵来,失去主导地位而陷入困境。即使有隋唐两朝的力挺,再加上韩愈专门开展排释兴儒的古文运动,儒学也未能借机恢复元气,重新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唐朝兴儒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唐人骨子里的潜意识则是藐视儒学仁义礼教,缺少儒家礼教的规矩和气度。就连自称“儒士”的杜甫,居然也喊出了“儒术于我何有哉?孔孟盗跖俱尘埃!”“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可见儒学在唐代地位的沦落。
直到北宋周敦颐的出现,儒学的命运才出现重大转机。他把儒学理论的视野转到了宇宙自然上,以“太极”、“无极”两个范畴为基点,描述了宇宙万物化生图式,从而弥补了儒学的短处,使之第一次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周敦颐的宇宙化生图式集中体现在《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生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这样,周敦颐构建了“太极(无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图式。同时,周敦颐又进一步解释说:“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上述图式又可以逆变成“万物-五行-阴阳-太极(无极)”图式,两个图式可以正反顺逆推理,使得“无极而太极”同时蕴含着生成论和本体论两层含义,周敦颐的“天道观”因此而建立。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是儒学系统阐释宇宙自然的开端,揭开了儒学思想史上新的一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其次,提出心性本体化思想。周敦颐“破暗”之功在于“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心性与天道(义理)是先秦原儒思想的重要部分,《周易》体现天道,《中庸》、《孟子》关注心性。原儒按照“尽心知性以知天”、“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想,追求“心性与天道”的内在贯通。但实际上,原儒并不重视“天道”思想的阐发,《周易》反而成了道教阐释和利用的重点,因而并未实现“心性与天道”的贯穿。真正实现“心性与天道”的完全贯通,则是周敦颐。他以“诚”为双方的贯通点,把《周易》的天道观与《中庸》、《孟子》的心性论融合成一体,从而实现了心性的本性化,开创儒学发展的又一个新境界。
“诚”对“心性与天道”的贯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到了“诚”,也就能达到“心性与天道”的融合,也即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诚”既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标尺,又是宇宙自然万物的源泉,此即“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意义所在。怎样才能做到“诚”?那就必须“成圣”。周敦颐对此系统地提出三种心性修养主张,也即修身成“圣人”的功夫与手段。一是无欲故静,这是成为“圣贤”的必由之路。人性中的“恶”与生俱来,未达“纯粹至善”前难以去掉,故人不可能不存在过错,只有“迁过改善”,才有可能成为圣贤。“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矣。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动。”人的行动必须符合“仁、义、礼、智、信”五常行为规范,否则会犯错,变成“邪动”,招来祸端自受其辱。当然,慎动不是完全不动,只是动之前必须全面考虑后果,化解”邪“的隐患。同时,行动之前,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经验,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到有备无患,”拟人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只要按照上述三条功夫去修炼,那么就离”圣贤“不远了。
第三,提升儒学的思辨水平。思辨不足,是儒学的另一个短处。周敦颐融《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无极”于一体,形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从而把儒学的思辨水平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周敦颐构建的宇宙万物化生图式,涉及宇宙本体与原始实体、天地、四时、万物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肯定了宇宙万物化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此前的儒学中尚无人如此清晰地说过。周敦颐的思想学说中还内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规律。“动”与“静”、“一”与“万”、“阴”与“阳”等对立范畴,有机地融合在其宇宙生成图式中,并给予了深刻的阐释。周敦颐以他的辩证思维能力,把儒学的思辨能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儒学从此一改“跛脚”形象,获得了重生。周敦颐的思想影响很深,此后理学家所倡导的本体论和发展观大多源自周敦颐,围绕“无极”、“太极”、“阴阳”、“动静”、“一万”等范畴进行再认识而构建的。这也就是周敦颐能从宋初众多理学家中脱颖而出,成为“理学鼻祖”而得到后世广泛推崇的根本原因。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