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山5月26日电题:白先勇:把“立体”昆剧送进大学 期待昆曲遍地开花
作者:黄莹
在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0周年之际,昆曲发源地昆山千灯,一场昆曲盛宴——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年度汇报展演悄然登场,来自苏州昆剧院的扬字辈昆剧演员们献演了《游园》、《问病》、《痴梦》等经典选段,引起热烈反响,演出结束时观众们依然沉浸其间,久久不愿离场。
这一切令旅美昆曲评论家白先勇倍感欣慰,“谁说昆曲节奏太慢,现代人不会有兴趣,中国传统文化血脉是相通的,传统戏曲自有其‘知音’”。他笑言“曾有个北大学生对我说,他看完《牡丹亭》以后,恨不得死在戏里面不出来了。”
白先勇致力于昆曲研究已有20多年,从1990年开始,白先勇把个人对昆曲的热爱扩展为社会性的弘扬和推广。2009年,“白先勇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启动,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包括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在内的昆曲文化周,推动数字昆曲工程等,力求保护昆曲文化、培育昆曲传承新生血液、汇聚全社会力量推动昆曲文化的复兴。次年,苏州大学中国昆曲研究中心设立“白先勇苏州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同样采用学术讲座与剧场搬演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南北呼应,为昆剧表演艺术家、戏曲学者、青年演员和高校学生互动交流搭建平台。
“像昆曲这样的传统戏曲艺术,剧目和观众的关系是鱼跟水的关系,没有水,鱼也活不成。我希望有一天,昆曲能遍地开花,重点大学里面都设立昆曲课程,这样学子们就能接触到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才能有新一代的演员、新一代的编剧、新一代的昆曲研究者、新一代的观众。我一直努力将“立体化”昆剧送进大学,希望吸引更多学子来走近昆曲。昆曲是一门口传心授的艺术,当前也面临着剧目流失的危机,如果学术界跟戏曲界结合得很好的话,对昆曲发展是有很大助益的。”自诩为“昆曲义工”的白先勇如是说。
由其亲自主导的青春版《牡丹亭》今年12月将在国家大剧院演上演第200场庆演,可谓一大盛举。自2004年起,青春版《牡丹亭》出访美国、比利时、英国、希腊、新加坡、日本等国,在30多所大学的演出吸引了超20万观众,在学术界及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也推动了昆曲走向复兴之路。
白先勇认为,昆曲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各种美之极致于一身,数百年间,又得到无数文人、音乐家、戏曲表演者的悉心投入,终于磨合成—种最精确、最精纯、最精致的表演艺术,所以昆曲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的启蒙课程。他抨击那些一味仰慕西方艺术的人,“对自己文化都不了解的人,怎么可能去了解别人的文化?同样,没有一定的文化底子也是看不到西方文化里的好东西”。
重游被誉为“昆曲仙乡”的千灯,最令白先勇高兴的便是千灯的“小昆班”,“昆曲艺术走进小学非常好,从小培养兴趣,挖掘好苗子,长大进了大学,着手研究昆曲,即便成不了名家,也培育了昆曲未来的观众,这样,昆曲才能永远光芒万丈”。(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