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工业遗产。 余荣华摄
首钢停产前的运输轨道。余荣华摄
前不久,北京市规划委公示了在2007版《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基础上制订的《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人注目的是,新方案突出了对首钢工业遗产的结构性保护。
首钢自创办以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作为一家正在转型升级中的大型钢铁企业,首钢面临着在原址停产和新址创新发展的机遇。
2010年底,首钢北京石景山厂区最后一座生产中的高炉——1号高炉全面熄火。首钢石景山厂区的钢铁生产主流程全面停产。
十里钢城不再有机器轰鸣、钢花闪耀。首钢老厂区的未来将怎样?各界十分关注。
2010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两次组织对首钢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进行专题调研;2011年4月,全国政协组织委员赴首钢实地调研……
事实上,自从2005年国务院批准首钢搬迁方案以来,如何在顺利实现搬迁、实施结构调整的同时,妥善保护好首钢工业遗产,一直牵动着城市决策者、企业领导、产业工人、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心。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钢铁大厂转产后,拥有90年历史的老厂区是全部推倒重来,还是整体保护利用?从世界范围看,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不只是首钢!随着各地城市发展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变迁,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工业项目停产、转产。学者和公众更关注的是,首钢的变迁,能否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积累有效的经验?
能否留住90载钢铁记忆
走进已经停产的首钢石景山厂区,穿行于高炉钢管铁道之间,虽是一片寂静,仍可感受当时火热的生产氛围。站在石景山上俯瞰,老厂区宛若一个熟睡中的钢铁巨人,高炉在绿树、碧水的映衬下耸立,巨大的架高管道线贯穿整个厂区,延伸至远方。难怪会有人说,石景山在首钢。
从90年前的一个小炼铁炉发展至今,这里经历着辉煌,展示着变迁,凝结着历史。
“无论从具有保护意义的工业遗产规模,还是这些工业遗产所具有的突出的普遍价值,首钢工业遗产都可以与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工业遗产——德国弗尔克林根钢铁厂相媲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一直关注着首钢,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就“首钢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交提案。
《首钢日报》的老记者马立昆,退休后仍常常行走在厂区内为首钢拍照。每次按下快门,就会想起一段往事,知道首钢要搬迁后,他想着要用照片留住首钢记忆。首钢人自己对这片土地更是依依不舍。一些家庭几代人都在首钢工作,这里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首钢的老厂门,正位于长安街的西延长线上,老厂区转产后是拆是留,最为牵动首钢人的心。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说,“它是首钢家园的象征,是首钢90多年历史文化的象征,是首钢人不管走到何方创业,最后回到北京都能找到家的感觉的象征。”目前,已经基本确定老厂门将以原地或异地保留形式整体保存下来。
文物专家们则期盼,将首钢的历史遗存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单霁翔说:“众多文物古迹与近现代工业遗产交相辉映,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文化景观,也是今天从大工业时代走向信息化时代十分难得和极其少见的工业文化景观。同时,首钢又是持续生产的活态工业遗产,规模宏大,业绩辉煌,在工业发展史上均属罕见,令人印象深刻。”
德国的弗尔克林根钢铁厂正是工业遗产保护的一个生动范例。尽管已经停产多年,这里仍向人们展示着当年钢铁厂的整体风貌。原状陈列的高炉、吊车、轨道、排风机、烟囱等工业设施,呈现当年炼铁工业的各个生产环节。
“对于首钢厂区内不同地段的文化遗存,可以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单霁翔建议说,北部的文物古迹,应进行整体保护;中部的早期工业遗产,作为体现首钢工业遗产价值的核心区域,对于工业遗产本体和环境进行整体保护与展示,体现出首钢工业遗产震撼人心的规模和雄伟壮观的气魄,成为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公园;南部工业厂房建筑,内部合理改造后,可作为中国工业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吸引各类文化机构入驻。单霁翔还建议,将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及时申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之得到科学保护。
保护利用如何相得益彰
但是,首钢毕竟不是弗尔克林根。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独特的城市空间位置,决定了首钢石景山老厂区必须走保护利用相结合的路子。
石景山,当年是北京城的郊区,如今却成为市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所副所长鞠鹏艳说,这使得首钢老厂区不可避免要继续承担一定的经济发展职能和带动首都西部发展的城市职能。
对于石景山老厂区的工业遗产,首钢和北京市早有筹划。北京市规划委详细规划处负责人介绍,2007年,北京市规划委组织编制了《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当年4月发布实施。该规划“跳出房地产、超越CBD”,将首钢老厂区划分为工业主题公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等七大功能区,对工业遗存以区域保留或单体性保留两种方式进行保护。
首钢的二通老厂区提前探路。高达37米的大烟囱不见往日烟尘,宽敞的厂房外观不变,内部改造后提供给动漫游戏企业作为独具特色的“创意空间”。
国家文物局专家在首钢调研后,也对首钢工业遗产保护充满信心。“首钢首先关注的不是停产后工业用地的现实经济价值,未计划将厂区用地切割拍卖;没有通过房地产开发,尽快实现回收资金。而是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于首钢未来进行战略定位,努力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如何与保护相得益彰?首钢老厂区停产后,北京市在2007版首钢规划基础上结合外部条件的变化和首钢的发展需求,制订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方案》。“新方案将最大可能地保留首钢原有生产流程线,形成一条线状的工业遗存带。”鞠鹏艳举例说,首钢厂区内有一条由蒸汽管道等组成的架高管道线,像银灰色的钢带一般贯穿整个厂区,过去连接着不同生产环节。新版方案中,“钢带”和一条带状绿化系统基本重合,形成了完整的公共活动休闲带,贯穿起新首钢内的不同功能区。
主要功能区的规划,也是与原有工业资源的特点、保留再利用方式相结合,如在以高炉、晾水池为主的工业资源保留再利用区,规划安排工业主题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区,将大厂房改造为以文化、产业建筑为主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区。
又比如,首钢内的群明湖是首钢发电厂和焦化厂等的晾水池,过去终年不结冰,是一处有着钢铁工业特征的自然景观。鞠鹏艳说:“停产后,如何通过再生水利用、雨水收集等方式补充水量,保住这个池子,专家们也动了不少脑筋。”
与2007版规划一脉相承的是,对于首钢区域内的单体性工业遗存分为强制保留和建议保留项目两种类型,其中强制保留物有36种,建议保留物有42种,最能表现“首钢”身份的4座高炉将被全部强制保留。“功能上可以改造后再利用,承载新的城市功能和文化创意,但必须保留其主体结构。”
记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国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的时间不长,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工业场所只是生产加工和劳动就业的地方,难以想象它们应作为文化遗产而列入保护之列。
“从2007版规划到2011年新版规划,我们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也在深化。越是临近首钢停产,规划人员越是感觉到,不能让这片有特征的土地,在城市空间格局中被淹没。”鞠鹏艳说,原规划中已经强调了对工业厂区格局结构性特征的传承,新版规划对这一特征进一步突出了。
北京近年来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已有一些典型案例,著名者如曾经的“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798,化身为北京文化的鲜明地标和当代文化艺术的展示交易中心。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供气厂——北京焦化厂,在停产后也保留了一个工业遗产园。巨大的纺织工厂——京棉二厂是新中国第一个采用全套国产设备装备起来的大型棉纺织厂,老厂区体量很大,最初规划为居住区,现在也拟保留老工业厂房进行改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最初有工业遗产的意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但真正进入实践层面是在新世纪之后。”鞠鹏艳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的大量开发,以“推倒重来”的模式为重,后来随着城市开发模式到达一定层次,以及社会文化人士的呼吁,大家广泛意识到,不能让工业文化在内的城市文化特征在开发建设中消失。
城市规划实践者和专家们的观感相同。单霁翔介绍说,近10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不断扩大,工业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大量涌现,大大突破了原有文物保护的概念和范畴。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候选者中,就有公众熟悉的不满百岁的工业遗产,如长春一汽、克拉玛依一号油井等。
北京在过去的10年里产业结构调整和筹办奥运过程中,一批老工业项目停产、转产,也为工业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现实要求。“是拆了重建还是进行改造利用,折射出文化意识的变化。”
在刚刚结束公示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中,也已明确要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扩展到全城,优秀的近现代建筑、焦化厂等工业遗产也将纳入成片的保护区域内,利用它们引导、创立一批新的城市活力地带。
对于一个工业遗产与现代经济、生活融洽相处的新首钢,人们充满好奇。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明天,人们充满期待。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这里就可以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将是怎样有意义的一件事。
本报记者 余荣华 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