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著名评书艺术家连丽如来到冰城哈尔滨,作为哈尔滨国际图书博览会的特邀嘉宾,在本届图博会上现场签售她的父亲、评书大师连阔如的两部经典力作《江湖丛谈》和《三十六英雄》,场面热烈极受追捧(右图)。《江湖丛谈》是我国现今仅存的一部客观而又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籍,另一部评书秘本《三十六英雄》是根据1934年7月3日起连载于《新北平报》上的文本整理而成,此次由中华书局出版首次结集上市。6月6日上午10时,连丽如将在北京图书大厦签售《三十六英雄》。
访谈
《三十六英雄》也是通常所说的《隋唐》、《响马传》,它对于评书的传承有多重要,恐怕只有熟悉评书的朋友才知道,用连丽如的话说,中国有那么多人说《隋唐》,包括她自己,全说的是“四十六友”,但为什么是这46个人,说书和观众都糊涂着,而《三十六英雄》里明确提出‘三十六友’,人物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有说服力,解决了大多数说书人和听众多年的疑惑,而那时连阔如只有31岁。在连丽如去哈尔滨签售之前,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听她讲述挖掘《三十六英雄》中的故事。
连丽如第一次发现“三十六英雄”这几个字是在“文革”期间,她的父亲连阔如被逼着写交代材料,如果写错一个字也许就是一顿鞭子,或者禁闭8小时,她便每天都在旁边陪着,“父亲在交代材料上写得清清楚楚,曾经在《新北平报》上连载了《三十六英雄》,《时言报》上连载了《江湖丛谈》,《立言画刊》上连载了《东汉演义》等,我当时问父亲,为什么《隋唐》叫《三十六英雄》?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是摇了摇头,继续写交代材料。”
这个疑惑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文革”以后连丽如从食品厂回到了评书舞台,开始恢复演出《东汉演义》、《三国演义》等,为了说得更加准确,连丽如和她的爱人贾建国、哥哥连振翔,每天骑着自行车到首都图书馆去查阅《江湖丛谈》、《东汉演义》,当时就看到了《三十六英雄》。“那是我第二次看见《三十六英雄》,我泪流满面,但我们囊中羞涩,买不起复印纸和录音机,我就用三个下午看完了《三十六英雄》,很多疑惑的问题解决了。最后还是在哥哥同学的帮助下,仅仅复印了《东汉演义》。再后来恢复演出、照顾母亲、培养女儿,我没有时间再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所以1981年在宣武公园说《隋唐》的时候,很多问题我无法跟自己解释。后来当我有精力去图书馆的时候,就只能查阅幻灯片了。但由于身体原因,看的时间一长,我就想吐,终究没有把《三十六英雄》所有文字资料保存下来”,连丽如回忆。如今在国家图书馆、西城区图书馆热心读者的帮助下,连丽如终于将父亲的《三十六英雄》全部复印扫描下来,更有书馆一些热心观众帮忙进行文字录入,最后经过编辑加工与读者见面。
让连丽如特别惊叹的是,连阔如写《江湖丛谈》时33岁,而写《三十六英雄》时才31岁,连丽如的徒弟看完也感叹,“我师爷的脑子就是好,书说得入情入理”。让连丽如感慨的是父亲的思想开明,“因为评书艺术历来都是口传心授,即使有‘绝本’、‘秘本’,也深藏不露。但父亲竟然不是这样,除了《三十六英雄》,他还先后在报纸上连载了《金枪杨家将》、《西汉演义》、《东汉演义》、《明英烈传》等,将拿手绝活儿一股脑儿登在报上。一个三十出头的说书人,却能够毫不保守,将评书‘道活’公之于众,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父亲是第一个‘亮家底儿’的评书艺人。恰恰是这些连载,保存了传统评书的精华,在今天看来,成为珍贵的史料,更是后辈评书演员学习的范本。”
本报记者 罗颖 程功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