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伍斌)排一部中国人不用看字幕就能理解和感动的音乐剧,成了近日开排的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剧组的鲜明标识。然而,这边英方导演、音乐、编舞与中国演员磨合正酣;那边关于音乐剧本土化应该走怎样的道路,以及中文版翻演外国作品会不会“水土不服”等质疑不绝于耳。
翻得成中文,翻得了“文化”吗?
近日,已有部分原版《妈妈咪呀!》粉丝在网上列出一系列质疑中文版翻译的问题:原来阿巴乐队脍炙人口的23首经典英文曲目翻译成中文后,是否影响剧目的连贯性?一些已成经典的唱词,如 “money, money”“honey,honey”“Dancing Queen”等,会被保留还是译成中文?
据悉,剧组先将英文歌词翻成中文,由华语音乐人根据原意创作出新歌词,再将歌词翻成英文进行比对,由阿巴乐队主唱比扬·乌尔维斯和班尼·安德林审核。音乐总监马丁表示,中文歌词要在中文、编曲以及英文中找到平衡,比如 “money, money”“honey,honey”等如果意译成中文,反而会影响旋律。韩文版《妈妈咪呀!》保留了英文原词,观众的反应证明这种保留恰到好处。
不过,也有人提出,原作歌曲所代表的西方思维和文化,能否被顺理成章地“翻”过来?有歌迷指出,《妈妈咪呀! 》“一个女儿三个爸”的背景,是曾经席卷西方的“性解放”遗留问题。“我们翻译得了别人的唱段,甚至可以中国化一些唱词,可是那个剧情如今翻转成在中国发生,是否会让人感到格格不入? ”网友“乐影”这样表示。
原版欣赏成风,移植是否“太累”?
在音乐剧运作最为成功的上海,原版《剧院魅影》《狮子王》都曾连演过百场。在原版欣赏成风、国际化程度颇高的环境下,音乐剧中文版究竟有多大的市场也是疑问。部分粉丝认为,在引进大片几乎是清一色“字幕片”的上海,英语甚至法语音乐剧已能为大多数观众所接受,如今让观众回头去看音乐剧的“译制片”,就算腔调、唱跳都“临摹”得惟妙惟肖,也会产生看“拷贝”的隔膜感,文化差异和感官错位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其效果是否及得上原汁原味的演绎呢?
四五年前,《悲惨世界》中文版演出几乎进入试译剧本环节,之所以尚未付诸舞台运作,还是跟市场接受度难测有关。专业人士曾表示,一边是原版有固定观众群做基础,一边则是一个全新的难以预测的中文版市场,拓展工作相当艰巨。对于用中文版“描红”,有人认为移植工作“太累”;也有人认为,用像《妈妈咪呀! 》这样的经典剧目试水,至少可以给国内音乐剧创作之路提供借鉴。几位音乐剧专业的师生认为,日韩等国多年前就在翻版西方成功音乐剧方面获得成功,包括《妈妈咪呀! 》也能演得很火。但是,不同国度、文化背景、外语接受程度的人群,恐怕很难就欣赏口味和消费取向进行简单类比。 《妈妈咪呀! 》中文版试水,勇气可嘉,不过其未来市场作为,恐怕还要看第一轮献演的反响,才能给出一个明晰答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