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干旱与地震有关系吗?“拉尼娜”现象诱发地震?

2011年06月01日 10:2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频发的地震灾害,让很多人“谈震色变”。前一段时间有网友称,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上空发现所谓的“地震云”,甚至将拍摄到的照片传到了网络上,引起网民恐慌。而长期以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干旱是地震的前兆之一,那么

  气候异常预示地震?

  “气候异常的原因有多种,地震孕育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但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地震和气候异常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张永仙说,有学者探索利用干旱和气候异常预测地震,虚报率很高,因此很难用于震前预测。

  有地震工作者曾做过雨量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分析了1957年至1971年我国降水量的资料后,得出结论:在我国大地震前1~3年内,震中区往往是干旱区。如在1966年邢台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1970年通海地震、1973年炉霍地震前一年,周围地区皆发生大旱。但是,有些原本属于干旱地区,地震前一两年发生了洪涝。

  关于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张永仙说,干旱与地震的关系有一定的物理机制。由于应力的积累,可能会引起很多地质微裂隙;裂隙的增长,会使地下深部流体往上走,并且扩散。这个过程会导致局部增温,最终引起干旱一类的气候异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闵锦忠说,目前没有明确的科学根据证明地震与气候异常有联系,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多。即使是同一种气候现象,也多是由不同因素造成。因此,说某一种特殊气候现象与地震有关是没有依据的。出现气候异常现象,肯定不能说将来就会发生地震,气候异常也不一定都是特大地震造成的。

  他认为,地震前可能会有很多特殊的现象,地震后也可能产生很多方面的影响。但就世界科学前沿来说,并没有发现地震前的气候异常与地震发生之间有明确的关系,同时异常气候是否会诱发地震也还值得深入研究。但是,肯定的是,目前气候异常不能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

  不过,地震活动与气候冷暖关系十分密切。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等科学家所著的《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一书明确指出,当气候由暖转冷或者由冷转暖的时期,地震活动最频繁,即我国近500年来地震活动时期多与低温期相当。比如,华北东部地震多发生在冷期。然而也有一些地震,比如1679年河北省三河县和北京市平谷县8级地震,1973年山东菏泽地震等,震前酷热。1966年,邢台地震前7天内,平均气温由-13℃猛增至11℃。

  地震导致暴雨洪水?

  坊间有一种观点认为,强震之后必出现天气异常,如洪水、暴雨。地震的出现,是否会影响到天气气候,或者导致天气气候异常呢?

  单看一个“震”字,我们会发现它的上面就是“雨”。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发展这个字的时候,似乎已经把“地震”和“降雨”联系到了一起。

  闵锦忠说,天气变化主要是与天气系统有关,但也常会因为局地的环境因素,引发特殊的天气现象。他认为,地震导致天气异常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地震只是改变海拔高度和局部地区水汽蒸发量,就如同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不足以引发地震一样,地震也不足以改变大气环流。

  不过,有研究表明,当地震发生之后,引发地震的地下能量在震后短期内是会对降水产生影响的。地震后产生的大量的山体滑坡、房屋倒塌,会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粉尘、微粒,这些粉尘和微粒就是形成水滴最好的凝结核;而地震巨大的冲击波,在震动大地的同时也不断向空中释放能量,这种能量同样强烈扰动震区上空的空气,使震区上空大量的凝结核与水汽分子不断碰撞,充分结合,一场地震后的大雨就降临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认为,要证明天气与地震的内在联系,首先要有充分的事实证明二者间内在关联性的存在;其次要能找出合理的物理理论论证二者的关联,证明二者确实有物理上的联系。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才能证明天气与地震确实存在关联。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事后分析之外,还没有真正的证据证明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所以要论证天气与地震的关系,还需深入研究,在拥有充分的证据且能找到合适的物理原理论证之前,不能轻易下结论。

  “拉尼娜”现象诱发地震?

  澳大利亚、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建立的研究小组近日在《地球与行星科学文献》期刊发表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地球板块运动,进而引发地震。

  例如,吹了1000万年、逐年加强的印度洋季风,促使印度洋板块的活动加速大约20%,每年多移动约1厘米。也就是说,近百万年长期的气候变化或者气候模式中的自然变化,会在反馈机制中修改板块的移动。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气候变化则可能成为地震的原因之一——当气候变化驱使板块移动的边界达到临界值的时候,地震就会发生。

  那么,此次日本大地震,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与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以及近期气候异常有没有关系呢?

  闵锦忠称,从去年秋天至今,是“拉尼娜”的活跃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低,西太平洋海温高,海洋表面的暖水都吹到了西太平洋,造成西太平洋海面高出正常40厘米左右。大量海水在西太平洋堆积,随着海洋环流,海水对地壳无形中会造成压力,而这种压力的增加,有可能会诱发环太平洋地震带区域发生地震。

  “但是,我们只能说‘拉尼娜’是诱发地震的不稳定因素之一。”闵锦忠举例说,“就如同两个天平,原本是平衡的,一根头发丝就有可能导致瞬间的倾斜。同样的道理,地球内部孕育着巨大的能量,当到达地震临界状态时,气候条件可能诱发地震的发生,此次西太平洋累积的暖水增加了流向日本附近的黑潮的流量,但由于速度慢,还没有到达日本,因此此次‘拉尼娜’对日本地震并没有决定性作用。”

  张永仙则表示,“拉尼娜”与地震的关系尚未见公认的结果。今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地震,也是全球第四大地震,但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强烈的“拉尼娜”现象并未伴随如此大的地震,因此,日本9级地震是“拉尼娜”诱发的说法依据不充分。

  ■ 链接 ■

  有研究认为

  大气电子浓度

  可以警示地震

  气候异常预示地震虽然并无依据,但有科学家认为,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研究震前大气变化发现地震的蛛丝马迹。

  希望通过观察大气变化预测地震并不是什么新想法。这个理论在科学界被称作“地震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机理”。它的原理是:在地震发生前,受到压迫的断层会释放出更多气体,尤其是无色、无味的氡气。进入上层大气后,氡气会剥夺空气分子里的电子,把它们分解成带负电的粒子(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粒子。这些被称作离子的带电粒子粘附在冷凝的水滴上,并释放出热量。科学家能发现这些以红外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热量。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美国加州查普曼大学地球科学教授迪米塔·奥佐诺夫及其同事,利用卫星数据寻找日本大地震发生前几天大气里的变化。他们发现,地震前几天电离层里的电子浓度和红外辐射量增加了。3月8日,即日本地震发生前3天,是最反常的一天。奥佐诺夫表示,研究人员对亚洲和台湾发生的100多次地震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震级超过5.5、震源深度小于50公里的地震存在这种联系。

  尽管如此,谁也不敢担保这种研究最终就能成功预测地震,也从来没有人利用大气数据成功预测过一场地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