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刘墉受父教导清正廉洁 清理旧案获赞扬

2011年06月02日 17: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刘墉

              

刘统勋书御制诗

  朱亚非

  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在清代十分显赫,先后出了11位进士,7位二品以上高官,乾隆帝为其赐字“海岱高门第”。尤其是刘统勋、刘墉父子在乾隆年间同朝为大学士,刘墉之侄刘镮之在嘉庆年间任尚书,3人死后分获谥号“文正”“文清”和“文恭”,被称之为“一门三公,父子同宰”。

  刘统勋:练达端方,秉公持正

  刘统勋,字延清,先后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和刑部尚书、陕甘总督、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任大学士长达12年之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成为第一位被任命为首席军机大臣的汉官。乾隆帝对其非常倚重,说他“练达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凡审决大狱,督办大工程,悉命统勋前往莅事,无不治者”。

  刘统勋为官正直敢言,不结党营私。在左都御史任上,上书直陈当时权势极大的大学士张廷玉和吏部尚书讷亲拉帮结派,结成朋党,朝野人士为之赞许,也引起了乾隆帝的重视。刘统勋作为朝廷重臣,常在朝中参与机务,与内廷宦官多有见面机会,但他“从不与内侍交一言”,加以避嫌。当时官场多以门生故吏形成朋党,他担任会试主考所录之人都自称是其门生,纷纷要拜他为师,但刘统勋从不与之交结,纳为己党。在向朝廷举荐人才时,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嫌。如乾隆帝让刘统勋举荐《四库全书》总纂官,他当即推荐纪晓岚,而当时纪因触怒皇帝正发配西北,朝中无人敢为其说话。刘统勋了解纪晓岚博学文史,堪当重任,不因他是自己门生而刻意避嫌。

  刘统勋为官多年,但从不为己谋求私利,《诸城县志》记载他“家故有田数十亩,敝庐一处,服官五十余年,未增尺寸”。由于清正廉洁,刘统勋倍受倚重,对于一些重大问题,乾隆帝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多次受乾隆帝委派到各地巡视,对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巡抚郭一裕以上贡为名收购黄金中饱私囊案,西安将军都赉侵饷案,归化城将军保德侵吞公款案,江苏布政使苏崇阿侵吞公款案,江西巡抚阿思哈受贿案等一查到底,绝不手软。这些大案涉案人多为满洲高官显贵,刘统勋不惧危险,及时果断处理,打击和震慑了贪官污吏,对当时政治清明起到了重要影响。

  刘统勋为官处事认真负责,重视民生。当时黄河水患不断,且因黄河与运河交汇,黄河泛滥河床淤高,严重影响运河的畅通。在乾隆朝前期,刘统勋是治黄和保运工程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之一,从乾隆十一年到十八年,几乎每次黄河、运河出险,他都前去指挥治理。在治理水患过程中,他熟练掌握了防患和河运知识,“凡十视河堤,两修海塘,前后章疏数十,皆合机宜,剔除积弊,利赖民生”。他为安定黄河、运河两岸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河南百姓曾在黄河岸边为他立生祠,以示纪念。

  刘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刘墉,字崇如,刘统勋长子,也是著名的清官。以他为原型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刘罗锅”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在乾隆朝先后任知府、巡抚、左都御史、尚书、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在嘉庆朝,他又因向乾隆帝要回传国玉玺及协助清除和珅而受到嘉庆帝倚重,成为大学士兼太子少保,有“定册元老”之称,权力和地位居汉臣之首。

  刘墉数十年宦海生涯并不平坦,经历了几次起伏升降。他受其父教导,一生清正廉洁,勤于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在安徽和江苏学政任上改革教学与考试陋习,改变不良学风;在太原清理陈年旧案,充实地方仓储,受到百姓赞扬;在江宁因为公正清廉,断案明察秋毫,老百姓称之为“包龙图”,风行一时的话本《刘公案》就是根据他任江宁知府时的事迹编写的;在湖南巡抚任内,他又盘查仓库,修缮城池,开采铜矿,救济灾民,革除陋习。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受命与和珅等共同查处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国泰与和珅交情很深,刘墉到时,他早已做好应对准备。刘墉等人查验历城库房,发现库银并不短缺,但细心的刘墉从银两颜色型号不一中发现了疑点,深入调查后,得知是国泰借商号银两凑数对付。刘墉随即贴出告示,要求各商号不得借给官府银两,如果借出即行收回,否则全部充公。由此一来,官府库银顿时清空,国泰只好认罪。在乾隆帝支持下,刘墉一查到底,国泰等首犯俱被处死,向他们行贿的官员被撤职查办,成为当时震动官场的一件大案。

  乾隆晚年权臣当道,刘墉在担任南书房行走后,就很少发表尖锐意见,以明哲保身。这与他吸取了以往政治斗争的教训有关,但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作风并未改变。在嘉庆元年(1796年)禅位大典上,乾隆帝未带传国玉玺,传玺给新君嘉庆帝的仪式难以进行,在场的大臣们害怕得罪乾隆帝,不敢向其明言,只有刘墉挺身而出,向乾隆帝追回玉玺。

  刘氏家族:重视教育,诗书传家

  从康熙至嘉庆年间,诸城刘氏共有14人做过知县以上官员,多有政绩,赢得所治地方百姓的爱戴,也为刘氏望族留下很好的名声。

  刘家的兴旺发达,与其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刘氏家族对后人灌输“一曰德行,二曰学问,三曰功业”,族人为官者多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风。刘统勋先人刘棨,身为四品官竟然无盘缠回乡奔丧,后变卖家乡田产,才为母发丧。刘统勋久居相位,不置田产,有世交之谊的朋友赠给其银两,也全部分给贫困乡亲。刘墉历来俭朴,赴太原上任时写有“帽破衣残到太原,故人犹作旧时看”的诗句。这与乾隆末年的奢华之风形成了鲜明对照。刘镮之做到户部尚书,也是十分俭朴,其诗有“家因俸薄贫无补,诗为官闲格益清”之句。

  重视教育、诗书传家是刘氏家族的传统。从顺治年间刘必显考中进士开始,就严厉督促子弟读书,历代科举入仕者不断,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即使到了乾嘉年间,刘氏受朝廷恩宠日隆,仍把读书放在首位。刘镮之担任尚书后,还谆谆告诫后代“闻鸡起舞吾家事,莫误长沙射策年”。

  因为家学功底深厚,刘氏家族中知识渊博、学问精深者代不乏人。同治二年(1863年),刘绍庭编《东武刘氏诗萃》,收录刘氏八代72人诗作,反映了家族诗学之盛,诸城刘氏被称为“山东诗文世家”之一。刘统勋不仅诗文皆佳,还提携了大批后辈学者。刘墉更是学识渊博,被认为“熟于《史》《汉》,博通前人诗书文词,尤精于内典,傍及说部”。其后裔刘喜海撰有多部金石学著作,被认为是清代金石学名家之首。

  作者简介

  朱亚非,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兼山东地方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著有《明清史论稿》、《山东通史》(明清卷)、《齐鲁文化通史》(明清卷)等多部学术著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