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郦波解析端午文化渊源:闻一多认为源自吴越民族

2011年06月03日 08:22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郦波解析端午文化渊源:闻一多认为源自吴越民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听郦波解析端午的文化渊源

  从赛龙舟到图腾崇拜,这位爱笑的学者给我们带来一篇“水龙吟”

  郦波其人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7年走进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此后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曾国藩家书》近期热播。

  民间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哪一种最可信?端午节的五月初五包含着怎样的含义?人们喜欢在端午这天划龙舟,这其中有什么特殊的寓意?端午这个我们熟悉的节日,其中似乎又有很多我们感觉陌生甚至神秘的事物。为揭开这些疑惑,本报特邀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给我们说说端午那些事。

  ——编者

  在中国南方,尤其是水网密布的水乡,当地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泛舟情结。要不,朱自清与俞平伯两位大文豪,也就不会相约各写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了。那秦淮河固然美,但若不在“欸乃”的桨声里,它的美也就打了折扣。连四川人苏轼,在憧憬未来的生活时,都说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难道不划船下半辈子就不过了吗?说不定还真是这样,所以传说中范蠡与西施的美满归宿是驾着小船“泛舟五湖”去了。这些,都可以看出来,中国人是多么喜欢划船的了。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划船呢?这可以从一个传统运动项目中看出些究竟来。这个传统项目就是划龙舟,而奥运会的划艇项目不过是它的微缩版而已。

  关于龙舟起源

  在中国,划龙舟是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而最流行说法是说为了纪念楚国的大夫屈原。传说,屈原在五月五日这天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就跳汨罗江而死。当时楚国的百姓纷纷划船去救屈原,但可惜没能救上人来。有一个老翁把本来为屈大夫准备的饭团和鸡蛋扔进江中,其他人便纷纷效仿,后来又怕水中鲛龙吞吃,就包上粽叶,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和吃粽子的来历。

  但在江浙等地,又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在吴地,即现在的苏州一带,就认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因为吴王夫差误杀了忠良,且是在五月五日这天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袋中沉江的,所以吴地百姓在这一天划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忠臣伍子胥的。而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又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古代著名的孝女曹娥的。传说曹娥的父亲在江边落水后,曹娥边哭边找,沿江求索十七日之后,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殉父。当地人为了纪念她,才有了划龙舟的习俗。

  在浙江,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鉴湖女侠秋瑾的。我们知道,秋瑾已是清末时人,而划龙舟早在战国之前就已出现。这样,我们便渐渐地明白了——只要有需要,用划龙舟这一形式来纪念哪一位先贤,是可以商量的。

  除了纪念某人之说,还有起源于纪念远古夏至的节日活动之说。

  除了纪念节日之说,更有说五月五日这天属恶月恶日,因为要驱邪避邪,所以划龙舟的说法。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张划龙舟最早出现在远古的吴越民族,认为这是他们在祭祀部落图腾时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那么,在这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众多说法中,哪一种比较切合实际呢?

  关于“端午”两字

  我觉得要找到一个比较妥帖的答案,首先应该从“端午”这两个字看起。

  我们知道,端午之“午”其实是个通假字,它本通数字之“五”。而端午这一天正在农历五月五日,所以可以肯定,这个“午”字就是“五”字的通假。所以古代端午节有时又被称做“重五节”。另外,因为“五”在五行中属阳,所以“端午”又被称为“端阳”。

  那么,“端”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两本重要的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说文解字》里说:“端,直也。”《广雅》里面说:“端,正也。”

  你看,“正”和“直”放在一起不就是“正直”吗?什么地方说正、说直呢?衙门的公堂上往往悬四个大字“正大光明”,在《易经》里最正、最直的位置是第一卦乾卦的位置。那么乾这个位置往往由谁来坐呢?当然是皇帝。你去故宫,就会发现皇帝住的地主叫“乾清宫”。所以《礼记》里又说“以端其位”,也就是以正其位的意思,对于皇帝来说守住乾位才是真的既“端其位”又“正其位”了。守住乾位,君临天下时的尺度仪容也就显得端正了。

  但这个乾位,也就是乾卦,又自下而上分为六爻,在这六爻里皇帝的位置又在哪一爻呢?

  一般人会以为,最高的第六爻当然最尊贵,所以皇帝的位置应该在这儿。其实错了。中国的易学博大精深,最讲究辩证法,等事物发展到顶端反而物极必反。我们常说皇帝是“九五之尊”,其实,这个到达顶点之前的第五爻才是皇帝所属的位置。

  至于“九五之尊”的“九”是指阳卦。在易经的数字系列里,“九”泛指阳数,“六”泛指阴数。所以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侠小说里写了一部《九阳真经》,这是合乎道理的,但他说还有一本《九阴真经》,就这个名字而言,基本不太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阴阳道理,要叫也只能叫“六阴真经”。

  皇帝的位置在纯阳的乾卦中,又属于第五爻,所以才叫九五之尊。而在古代,皇帝又被称为真龙天子,龙就是帝王的象征。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十二生肖中,辰龙是排在第五位了。一般人以为老鼠排第一,所以是老大,其实错了,第五位的龙才是老大,因为龙在九五之尊,所以排第五,这才叫“以端其位”。这样,农历五月五日,其实就是龙月龙日,所以是端五之日,故又称端阳之日。

  其实,按道理它还可以被称为重阳之日,两个五嘛。但两个九也可以叫重阳,在中国的数字文化里只有两个五和两个九可以算作是重阳。因为九月九日叫重阳了,所以五月五日就叫端阳了。

  因为九五之尊是皇帝位,也是龙位,所以这一天划的船就被叫做是龙舟。

  总的来说,我比较同意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的说法,他认为划龙舟的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战国之前的吴越民族。当时,龙已是吴越民族的图腾,而闻一多先生认为,就是这个龙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可惜的只是,闻一多先生并没有从易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若与易学中乾卦的九五爻联系起来看,我觉得这种观点就更能站得住脚了。

  关于端午辟邪说

  这样一来,还可以解释端午辟邪说。

  端午之所以被称为恶日,是因为古代一些典籍,如东汉《风俗通义》中,常有“五月五日生子害父”的说法。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命其母遗弃田文,理由就是这一天生的孩子易克父。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就被寄养在宫外。

  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按端午从龙的说法就容易解释了。因为古人向来有“二龙不相遇”的说法,皇帝是真龙天子,但总有被另外一条龙取代的时候,“老龙”不愿“小龙”取代自己,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所以明嘉靖皇帝长达十几年不愿见儿子一面,临死也不愿立太子,就是这种心理。

  这种皇权心理演化到民间,自然也就被放大了,所以民间端午时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以辟邪,还有就是喝雄黄酒。因为雄黄酒专克蛇类,而蛇在生辰文化里又被称为是小龙,相对于真龙天子而言,他的儿子不就是小龙吗?所以民间附会,渐成风俗,再加上龙图腾崇拜的泛化和盛行,这种端午的祭祀仪式在适用范围上就变得越来越广,不论是祭神还是祭人,甚至是祭不同的人,也就入乡随俗,各自演化了。

  关于龙文化与水文化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回答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划船了。从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于水中,而水的一种集合性的、生物性的象征就是龙。它是我们民族实际上的精神主宰,所以我们都叫做“龙的传人”。所以,我个人一直认为,龙文化其实就是水文化的象征。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之所以会把水当作最高境界,其实是要向文化的本源进行回归。

  说到中国文化本质上具有水文化的特征,很多人可能要问,为什么我们没有发展出海洋文明来?事实上我们的国土也有着广袤的海岸线啊?

  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虽然我们也有广袤的海岸线,但中国的内陆地区有大量的江河湖泊,这使得人们接触到的水主要是内陆水,而不是海洋。另一方面,你看欧洲率先引领海洋文明发展的国家,一般而言,都是内陆面积狭小,濒海面积突出,而我们中国内陆面积巨大,土地与海洋可以形成一种平衡。中国人讲阴阳,最喜欢平衡。所以,我们当然会关注具有平衡特质的内陆水,而非极端、失衡的海洋水了。

  所以,我们在面对水和划船运动的时候,表现出的更多的是驾驭的欣喜与满足。所以,曹操在赤壁居然会想出了铁锁连船的办法,简直不拿长江当长江!其实,我总觉得曹操这主意可惜了,他已经想到了铁锁连船,却只是顺着江面,一字排开,要是能把它横过来,连上两岸,那不就是最早的舟桥部队嘛。

  话说回头,我们的祖先就算是造大船也不全是讲究实用的。你看郑和下西洋的所谓“宝船”,虽然极尽豪华与威武,却并不像欧洲海盗的战舰,那么讲究实用。

  如今,我就住在“郑和宝船公园”的旁边。闲时,也常去看看历史的陈迹,静默地选择与时光作伴……

  郦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