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书博会上,学者余秋雨质疑——
中国整体文化缺乏正常评判标准?
“现在中国整体的文化,从网络文学到纸质文学,从舞台演出到歌唱和舞蹈,都缺少一个正常的评判体制,结果就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在5月29日哈尔滨举行的全国书博会的读者大会上,针对读者该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提问,学者余秋雨做这样的表示。在他看来,网络文学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潮流也会泥沙俱下,哪些是好的,哪些有问题,却很难说清楚。这种乱局,对于一心想读经典的读者来说,显然不会有什么好的影响。”
他进而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下批评界。余秋雨表示,中国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创作者太少,评论者太多。“评论者一多,不仅对写作的人产生了压力,最主要的是他们把自己也糟践了,因为一个人在不了解文学的情况下,就动辄用激烈的语言批评很多作品和作家,他一生都建立不起对文学的热爱。”
事实上,在前一天为其新书《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余秋雨就对当下批评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现状,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真正的文化建设是一种使命,它应该默默进行,可现在往往是热闹有余,沉静不足。“古代哲学家之所以能成为令我们仰望的大师,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们这么忙,心里也没有什么垃圾。现在大师贫乏,就是因为我们在忙碌中往往会失去了生命的动力和方向。”
余秋雨的这一番表示,难免会让人联想到,这是对他近年备受批评界和文化界困扰的处境的一种回应。但他的发言,在另一个层面上得到了与会嘉宾的赞许和认同。作家迟子建就对当下盛行的畅销书榜单提出了质疑。在她看来,紧盯榜单的背后是读书功利主义的表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文学缺乏评判标准的现状。“一些人幻想通过看一些时髦热门图书,迅速成为某些领域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事实上,只看榜单是很危险的。如果不读经典,你就不知道它的滋养有多深,就像你每天早上只吃维生素,可能会造成身体的失衡。”
对此,余秋雨表示赞同。他认为经典也许就在“书架角落被我们遗忘的地方”。“但经典究竟应该由谁说了算?这显然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在余秋雨看来,现在青年人无论是接受经典的影响,还是继承的传统文化都比想象的要多,但往往缺乏正确的引导。“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认识上存在严重的误区。一说古代文化就想到宫廷里的人事斗争,其实那只是古代的政治文化,显然无法涵盖,更无法代替以仁爱和理性为主导的人文文化。”由此,他呼吁图书市场上要多出真正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古代经典,而不是去迎合所谓流行大众的低俗需求。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余秋雨特别强调要建立起对文化的信念。他认为,真正改变个人,乃至国家、民族命运的,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文化。“14年前,我在纽约参加了题为‘经济转型和文化定位’的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研究专家最后达成一个共识,大至世界、小至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能不能发展,根源在于文化。他们把中国作为一个例子。正是由于消除阶级斗争,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文化理念,我国的经济发展才成了后续的奇迹。由此不难看出,文化才是决定个人、地区、城市,乃至国家民族命运的最后保证。” 记者 傅小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