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入十大新发现 首现“霸”国

2011年06月10日 16:13 来源:太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入选

  首现“霸”国 最早漆木俑 狄人首次面世

  昨日,经过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等单位21位评委的无记名投票,“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产生,我省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入选。我省最近一次入选“十大”是2006年的柳林高红商代遗址考古项目。

  意外发现“霸”国

  大河口墓地的考古发掘起因极为意外。2007年5月,大河口墓地被犯罪分子盗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立即报请国家文物局,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2008年9月至12月进行了全面勘探,墓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保存西周时期墓葬1000座。从2009年5月至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

  大河口墓地位于翼城县东约6公里处,时间从西周早期延续至春秋初年。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

  青铜器上的铭文显示,大河口墓地属于西周一个名为“霸”的国家。一件青铜盂的铭文为“霸伯作大宝尊彝其孙孙子子万年享用”,专家推测,“霸伯”为国家最高权力者,但在现有的文献典籍中没有“霸”国记载。

  为什么?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谢尧亭推测有两种情况:一是随历史的变迁,记载在竹签或者布帛上的文献资料历经劫难,没有流传下来,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多以东周记载为主。二是当时的“霸”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西周时,这样的小国数量很多,史料未记载“霸”国或被遗漏完全可能。“但是依目前情况看来,前者的可能性更大。”谢尧亭说。

  我国最早的漆木俑

  考古人员在墓葬内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陶器、漆器、金器等,种类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兵器、车马器以及编钟等乐器,其中青铜器约220件、锡器50余件、陶器600余件,各类出土文物总计约1.5万件套。

  在出土的漆木器中,有漆木俑、俎、、豆、壶、牺尊、坐屏、杯、案、盾牌、方彝等,其中两个约一米高的漆木俑双足站立于漆木龟上,双手作持物状。谢尧亭说,这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漆木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是评委之一,他评价说:“大量的漆木器出土于北方地区墓葬非常罕见,漆木俑是西周特有的文物,极为珍贵。”

  在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中,有一种叫“鸟”的青铜器备受关注。谢尧亭介绍,商周时期,多被用作注水容器。按照商周贵族礼仪,在祭祀、宴饮、典礼过程中,参与者要先净手,侍者用将水倒出。“鸟是我国考古史上一种新发现的青铜器器型。”

  狄人族群首次面世

  大河口墓地特征明显:没有夫妻合葬,墓主的头部大多朝向西方,没有殉人。墓葬特征符合狄人族群特征。谢尧亭介绍:“这次考古发掘让现代人第一次发现了狄人族群。”

  专家推测,当时的狄人人口数量不多,他们所居住的城驿和所辖区域较小,大河口生活的狄人可能与燕、晋等国,以及周王朝有经济和政治交往。

  遗址发现仅仅是开始,大河口西周墓地将带来更多惊喜,它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器用制度和族群融合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今年下半年,省考古研究所将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大河口西周“霸伯”墓地进行更加细化的实验室考古研究。评委刘绪说,墓地出土资料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是西周考古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我国最权威、影响最深远的考古评选活动,从1990年开始。今年另外九项考古发现为:河南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江苏苏州市木渎古城遗址、陕西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新疆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广东汕头“南澳1号”明代沉船遗址。

  我省的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寺庙遗址、晋中榆次北合流遗址两个考古项目也申请参加了本次“十大”评选,并通过了初选,但止步于终审环节。                                                             本报记者 赵亮

  -相关链接-

  从1990年开始,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过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分别为:

  1992年 曲沃晋侯墓地

  1993年 大同晋侯邦父及夫人墓

  1993年 大同云冈石窟第三窟遗址

  1999年 太原晋源区隋代虞弘墓

  2001年 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

  2002年 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

  2004年 芮城清凉寺墓地

  2005年 绛县横水西周墓地

  2005年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

  2006年 柳林高红商代遗址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