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开明大戏院于上世纪20年代初在珠市口创立,是当时北京最现代化的戏院。1924年梅兰芳专门在此请来华访问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观看新戏《洛神》。之后,开明大戏院被改成了电影院,2000年开明大戏院在城市巨变的车轮中化为乌有。
寻迹
2011年6月
昔日南城地标
一代开明风范
“真是可惜了!”每次经过珠市口,宣南文化研究者高志民都会心生感慨。在一大块草坪前驻足,高志民回忆良多:“就在这两广路边上,有一座珠市口电影院,就是以前著名的开明大戏院啊!”开明大戏院于上世纪20年代初正式开幕。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对此颇有研究,他说,作为当时剧场中的革新派,“开明大戏院的确够开明,开创一代开明风范!”
6月的珠市口,两广路上车来车往,中午酷热的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睛。在珠市口教堂附近,遛弯的居民在附近的草坪上稍微歇一下脚。旁边地铁7号线的工地传出巨大的声响,如今的北京正在朝前大踏步地行进。但是在高志民看来,那些过往不应该忘记,他至今也想不通,当时为什么要把这开明大戏院给拆了?
周边的一位居民回忆,两广路拓宽过两三次,每一次都会拆掉他们的记忆,“这不,2000年的时候,这珠市口电影院就给拆了,也就是你们要找的开明大戏院,哪里找去啊?那建筑外面看上去多气派!”
高巍介绍,当年的开明大戏院是由中日两国商人合资而建,“其建筑整体为德国式样,钢筋水泥结构,水磨石饰面,当年在南城地区独树一帜,十分显眼。”周边一位居民说,那真是南城一景啊!
这南城一景承载了南城人太多的回忆。一位居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到珠市口电影院看电影那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一听说学校要组织去那儿看电影,心里别提有多美了。”居民们回忆,当时的电影票是5分钱一张,《华沙一条街》、《女跳水队员》、《董存瑞》、《农奴》等电影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中,“除了学校组织之外,偶尔家里也会带着去看,一般也就是成绩好什么的,给个奖励。冬天妈妈还会给买蚕豆吃。”居民老刘说起这段就直盯着那块草坪,只是那上面再也没有那座影剧院了,“现在看电影的地方也多了,设备也好多了,什么3D,IMAX,可就是没有那个味道了。”
墙壁油漆未干 梅兰芳首演
民国时红火一时的开明戏院在北京城市化的脚步中消失了,但记忆却坚固地留在很多人心里。解放后,开明戏院不唱戏了,变成了珠市口电影院。一位居民说,那时候电影票5分钱一张,但即便是5分钱也难倒了不少孩子。为了在暑假里能多看上两场电影,他们挖空心思地攒钱。家里的旧报纸、旧书本、废铜烂铁、牙膏皮都被卖过。
一位居民还向记者回忆:“那时候我们这儿的人搞对象都约到那里看场电影,家里本来就小,所以就得跑电影院。”
“巴洛克风格的立面,水磨石地面,黑丝绒幕布,半圆形舞台……”高志民回忆着,但是他也指出,时代在前进,开明大戏院却逐渐走向落寞,“没有台池子,台口太窄,限制了许多戏的演出。”新中国建立后,开明大戏院改为民主剧场,随后又改为珠市口电影院,“最终拆除的时候名字应为民主电影院。”
宣南文化研究者高志民对开明大戏院可谓是“情有独钟”,他研究着这座戏院的每一个细节,“找寻它的过去,就是找寻宣南文化。”根据高志民的介绍,开明大戏院位于珠市口大街路南,与第一舞台对街。它是继真光戏院以后,在建筑上比较完整的又一个剧场,“当时达官贵人摩肩接踵,汽车、马车、包车云集,使一般的观众不敢问津。”
曾经的《晨报》刊登了开明大戏院的“开幕广告”:……演中国最好的大戏剧,伶界大王梅兰芳登台义演,届时务请移玉一观,则为蔽院大增荣幸矣。
高巍查阅资料后则有一个发现:“开明大戏院在开幕时尚有一插曲,因为一定要请梅兰芳在此首演,而梅兰芳又早已应聘去香港演出,所以必须赶在他赴港之前开幕,九月十七的开幕日就是如此选定的。但这一天剧场墙上的油漆尚未干,许多设备也尚未齐全,但观众也都予以包涵。”当时开幕演出,梅兰芳的剧目是让观众痴迷的《贵妃醉酒》。在此戏之前,也有好戏上演,分别是龚云甫、萧长华演出的《钓金龟》,王凤卿的《让成都》,郝寿臣、李寿山的《闹江州》等。
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理事、戏剧学者刘嵩崑说,从那之后拉开了开明大戏院的序幕,“杨小楼率永胜社常常在此演出。”
高巍介绍,其实梅兰芳也是钟爱开明大戏院的,“开明大戏院给演员的包银也特别高,梅兰芳的剧团一天包银为450块银元,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数目了。”
开北京剧场男女混坐先河
作为民国北京最现代化的戏院,开明大戏院引领了很多潮流,它的革新风范更值得研究。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说,“过去的老戏园子是没有预先卖票的。到了园子里,看哪有空位就坐下,这时会有茶房来沏茶,只要把票钱和茶钱一并付给他就行了,开明戏院就不一样了,它开始预先卖票了,戏票提前三天卖,位置可以自选。”不过,这也产生了当时的“黄牛党”。“他们把位置好的戏票全包下来,有钱人都上他们那儿买票。原本是1.2元一张的戏票在他们那就变成2元一张了。”
高巍还介绍,其实女人最早是不能进戏园子听戏的,要听戏只能去堂会。后来文明风气起来了,女人能够进园子里听戏了,但是座位还是隔离的,“戏池一般是三面楼,男人可以坐在楼下戏池的正面和右手边,女人则只能坐在楼上或者楼下戏池的左手边,而且还要用一块大木板隔开。”而到了开明戏院这些新戏院建立起来,才允许男女混坐。但一开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很别扭,有钱人家就会采取两个男人陪一位女眷的“策略”,把女眷夹在中间,就可以避免旁边坐着陌生男人的尴尬了。
不只是在开幕时做广告做宣传,开明戏院的宣传一直都很给力。1930年6月,新红起来的女伶新艳秋在此演出时,门口高搭彩牌楼;上面写着“欢迎新艳秋主席”。同时还在观众厅内悬挂了大量的字匾,以宣传这位名伶。 本报记者 于建 赵喜斌 J180 J209
补白
梅兰芳在开明戏院请泰戈尔看《洛神》
1961年5月13日,《光明日报》上的一篇《追忆印度诗人泰戈尔》引人注目,这是梅兰芳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00周年而作。在这首诗的序言中,梅兰芳写道:“1924年春,泰戈尔先生来游中国,论交于北京,谈艺甚欢。余为之演《洛神》一剧,泰翁观后赋诗相赠,复以中国笔墨书之纨扇。日月不居,忽忽三十余载矣。兹值诗人诞辰百年纪念,回忆泰翁热爱中华,往往情见于词,文采长存,诗以记之。”
泰戈尔访华在文艺界引起轰动,梅兰芳更是在开明大戏院,为泰戈尔一行专演了一场自己新编的大型神话京剧《洛神》。泰戈尔对此十分重视,特意穿上了他创办国际大学时的红色长袍礼服前往观看,而且自始至终神情都很专注。
演出后,两人互赠诗句,一时传为佳话。泰戈尔赠诗: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梅兰芳回赠:满天云霞湿轻裳,如在银河碧河旁。缥缈春情何处傍,一汀烟月不胜凉。
补白
诺奖得主佩斯
北京道观写出成名作
鲁迅胡适婉拒
诺贝尔奖提名医学家伍连德
1960年法国作家圣-琼·佩斯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诗歌界的成名作《远征》就是在北京西郊的一座道观里完成的。佩斯1916年被派驻北京公使馆担任三秘。与当时其他驻华外交官普遍认为中国缺乏蜕变能力的思想不同,1917年佩斯曾认为中国农村结构将崩溃,中国最终会走到集体主义,非常接近列宁式共产主义,这有着惊人的预见性。佩斯很喜欢北京,在给友人的信中称紫禁城是“美妙的抽象,是心灵最终摸索的石阵,这个世界最后的几何聚合点”。他爱收藏中国文物,至今法国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他收藏的清朝官服上的补子和中国式的马镫。他的中国朋友中,他推崇陆徵祥和梁启超。他评论陆徵祥“他的道德权威来自他超然于派系斗争的独立性”,称梁启超是知识分子里的王子。1920张勋复辟,总统黎元洪家眷被复辟部队扣押,佩斯在紫禁城耗费了三小时,解救出黎元洪一家老小。1921年,佩斯被征召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