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的梁思成
罗雪村绘
今年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10周年诞辰。在日前清华大学举行的纪念大会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英汉对照双语本。这本书收集了梁思成6篇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两封写给美国友人的信件作为附录。这6篇文章皆是梁思成用英语撰写的,从写作时间上看,完成于上世纪的30年代到50年代。从内容上看,既有遗迹个案的深入研究,也有对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宏观的较系统的介绍与论述,全面而且充实。
梁思成为什么用英文写这些文章?就是为了让西方认识中国文化。
梁思成14岁入清华,在这所留美预备学校里学习、生活了八年。他既学习西方文化,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1924年梁思成赴美学习建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现代建筑技术与文化,同时对西方建筑历史特别感兴趣。后来他去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中国宫室史”作为论文题目。可以看到,梁思成整个学习过程贯穿着中西、古今文化的交融。
在家庭环境方面,其父梁启超是一位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国学大家,受聘于清华大学国学院成为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先后两次到美洲及欧洲考察。在欧洲,他去过法、英、德、意等国,足迹遍及大半个欧洲,考察了这些西方国家的政治与文化,晚年的他热衷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梁启超的深厚国学根基和文化思想当然会影响到他的子女。梁思成回忆自己小时候,父亲经常在晚上对他们讲授传统文化和古代民族英雄的事迹。梁思成在清华读书时因车祸伤腿住院治疗期间,父亲还要他在病床上温习《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等国学名篇。在美国留学期间,梁启超仍密切关心他的学业,托人将宋代《营造法式》带到美国,嘱咐梁思成与林徽因要很好地研究。在梁、林结婚回国前游历欧洲时,梁启超又为他们出主意,不但要去意大利、法国这些国家,还应该去土耳其看看伊斯兰教建筑与艺术。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使梁思成不但具有了学贯中西的学识,而且很早就树立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思想,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的重要意义。当梁思成决定以中国古代宫室为研究题目时,看到有关中国建筑的几部著作皆为外国学者所著,即暗下决心要由中国人写出自己民族的建筑历史。他在1943年完成《中国建筑史》著作的同时,也用英文撰写了《图像中国建筑史》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研究成果。今天我们读到梁思成的其他多篇英文著作,使我们知道早在1932年他发表第一篇古建筑调查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时,即同时写出了英文稿。后来在完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之前,又写了多篇中国建筑的英文著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梁思成正是凭着这些学术成就应约赴美讲学。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将中国古建筑文化以科学的面貌,展示在世界学术界面前,使这一东方文化瑰宝终于拂去尘埃,重放光辉于世界文化之林。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建设事业中,工作繁忙,但仍继续写作《中国建筑》英文稿,不但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还介绍了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正是新中国对外交流十分困难的时期,梁思成却没有忘记继续做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努力。今天,当中国大踏步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之时,我们既要让国人认识世界,还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只有在这个双向的不断认识中,我们的民族才能走上复兴与富强之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