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谁是《金瓶梅》作者?最可能是嘉靖才子李开先

2011年06月14日 16:31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谁才是《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无数专家经过研究,找到了一群符合特征的作者。其中,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山东章丘人李开先。“嘉靖才子”李开先

  王佳声 侯茜雪

  很多人都知道《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但谁才是真正的“兰陵笑笑生”至今尚无定论。无数专家经过研究,找到了一群符合“兰陵笑笑生”特征的作者,这其中最有可能的作者之一就是明代杰出文学家、戏曲作家和书籍收藏家的山东章丘人李开先。

  从济南沿着309国道东行,过圣井立交桥后,在国道南侧就能看到一座李开先纪念馆。其中,李开先墓是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439年过去,此处早已物去人非,冢墓萧然。

  李开先(1502-1568年),字伯华,号中麓。他“生而卓异,七岁能文,读书一见辄成诵,为文下笔辄千言”。且为人正直刚烈,不畏权贵。明正德十六年,他年仅十九岁,因徭役繁重,进县衙与县令说理,为民请命,减径徭役,深受当地百姓敬佩。

  嘉靖七年,26岁的李开先参加山东乡试,中举人第二名,次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在三年“试用期”里,政绩卓著,赢得了“雅负经济”的赞誉。嘉靖十三年春,李开先被提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十九年,又升任太常寺少卿。这段时期,他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一路扶摇直上。但在39岁时他却突遭罢官,成为了党羽斗争的牺牲品,结束了十二载的宦海生涯。

  在李开先为官期间,内阁首辅夏言招权纳贿,排斥异己,招致李开先的座师礼部尚书霍韬的不满。虽然李开先没有像霍韬那样激烈地与夏言争斗,但是因为与霍韬的关系,他已经是夏言的眼中钉了。嘉靖十九年,霍韬去世,次年夏言便利用宗庙失火事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李开先从朝野中清除了。

  布衣还乡后,李开先便寄情山水文艺,游历名山胜水,建亭园,组戏班;办书院,结词社,与文人墨客诗文唱合,著述甚丰。

  李开先偏爱通俗文学,他的许多剧本来源于生活,著名的《打哑禅院本》就来自于他的一位好友无印禅师出的笑话。无印禅师是当地的一位知名高僧,在一次禅宗“打哑禅”活动中,却自认输给了一个屠夫。经过李开先的润色加工,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开来。在他的妙笔下,一个是满腹经纶的长老,一个是大字不识的屠夫,一对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却煞有介事地“斗法”。由相声名家常连安整理表演的单口相声《山东斗法》,就是根据这个院本改编的。

  在戏曲创作上,李开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和演员,李家戏班子的演员则从全国“海选“产生。李开先的后人说,李开先曾亲自在《断发记》中饰演男一号李德武,声情并茂的表演打动了很多听众,一位姓王的大户人家的小姐由此迷恋上了这位“明星”,成为他的铁杆“粉丝”。经过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相恋后,刚刚断弦的李开先迎娶了这位在他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王小姐,成就了一段曲坛佳话。

  除了沉醉于创作、演戏,李开先还在章丘城周围建起了五座藏书楼,每座藏书楼都按照前厅后楼的式样建造,前厅用于会客和排演戏剧,后楼用于居住和藏书。所藏以词曲话本最多,有“词山曲海”之誉。清末大文学家朱彝尊赞其“藏书之富,甲于齐东”。

  他对于时事政治的关注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尤以嘉靖二十六年完成的《宝剑记》最为著名。

  《宝剑记》被誉为明中叶传奇的开山之作,共五十二回,改编自《水浒传》的第七回和第十二回。全剧通过林冲逼上梁山、兵发汴京、迫帝除奸的故事,反映的虽是北宋末年朝政的腐败,影射的却是明嘉靖王朝的黑暗。

  李开先把林冲的故事复杂化,对林冲的形象也作了较大改动,由委曲求全、处处忍让,变为主动反抗、嫉恶如仇。《水浒传》中林冲与高俅的矛盾,是由高俅的儿子高衙内要霸占林冲的妻子引起的,而李开先在《宝剑记》中则改为由林冲多次上疏弹劾高俅独霸朝廷、祸国殃民而引起的。这就把林冲和高俅之间的私恨斗争,提升到了为民除奸的高度。故事的结局也完全不同。小说中林冲是含恨病死了,而在传奇中他最终杀死了高俅父子,并且与妻子团聚。

  可以说,在小说中林冲这一形象侧重表达的是官逼民反的社会黑暗面,而林冲形象在传奇中的改变则是为了突出忠奸善恶的激烈斗争以及恶不胜善的思想。借传奇言志,正如雪蓑渔者在《宝剑记》序中说:“足以寒奸雄之胆而坚良善之心。”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平教授评价说,李开先是“嘉靖八才子”之一,他的“词山曲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他创作的《宝剑记》,作为明中叶三大传奇之首,是明代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明清通俗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戏曲及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