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北京中轴线
作者:李建平
中轴线凝聚了北京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北京城市的脊梁,更是关于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
魅力北京中轴线
李建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
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
北京有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止钟楼,全长7.8公里。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如此描述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时,一位外国公使到了北京,想见皇上,又不想下跪。礼部官员就安排他从正阳门入皇城。当他进入大清门时,立刻被天安门的宏伟建筑所感染,高大的城台、金色的宫殿、红色的漆柱、雕花的门窗、金色的琉璃瓦、汉白玉的石狮子和石华表,仿佛是东方神话的仙境。而当他走过天安门,迎面又是一座与天安门城楼建制一模一样的高大城楼,这就是皇城内的端门。走过端门,迎面扑来的是午门。午门高大的城楼和两侧伸出的城垛,像一位巨人张开双臂,把你揽进她的怀抱。午门前的广场又自然增加了人们对皇宫的敬畏、神圣、威严和神秘之感。当他进了午门,走过内金水河,穿过太和门,爬上太和殿时,这位公使已经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说,他要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被如此雄伟、辉煌的东方建筑文化所感染,他不得不臣服。可以说,中轴线上的建筑,从个体上看,集中国古代建筑大成,每座都是精华,同时也是优美的图画,而从中轴线整体来看,又是一幅中国画的长卷。
北京中轴线的韵律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我们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城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体;经过长长的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的第一个重点——雄伟壮丽的正阳门箭楼、瓮城、城楼。在箭楼门前百余公尺的地方,拦路是一座大牌楼和大石桥,桥是正阳桥,牌楼是“正阳桥”牌楼。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过了此点,从正阳门城楼到中华门(明代修建,称“大明门”,清改称“大清门”,民国后改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一起: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围合空间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黄色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轴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宽阔的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万春亭正在城市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远距离重点建筑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都相继在中轴线上呈现。
北京中轴线其实就是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它有远有近,有轻有重,有浓有淡,不仅有序曲,还有高潮和余音。进了永定门,表明你已经进城了,但是城市内建筑并不拥挤,一条笔直的大街会把你的视线一直引向正北的方向,中轴乐章轻松开始。然后,是一个小小的起伏,这就是高拱形的天桥的出现。过了天桥,长长的市街把你的视线一直引向正阳门,并且越往北走越繁华。高大的正阳门箭楼、城楼、瓮城相继出现,特别是箭楼前面宽大雄伟的牌楼、3座并排的大石桥、箭楼和城楼前面一左一右石雕的雄狮,让你深刻感觉到这里和永定门城楼不一样了,是帝都的高大城门,一曲音乐从悠悠序幕进入高潮。过了正阳门,在城市建筑色彩上,青砖灰瓦的建筑开始被红墙黄瓦的建筑所代替,喧嚣的街市被庄严肃穆所代替。这就是中轴线上皇城的出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皇宫大门,然后是长长的御路,把你的视线一直引向天安门。长达1华里的御路,使乐章高昂而平稳,预示着更大高潮的到来。从天安门开始,出现的是一座座高大的城楼,先是端门、午门,继而是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然后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一座又一座高大的建筑不仅体量雄伟、颜色鲜艳,而且空间距离衔接恰到好处,给人感觉这些建筑的旋律激昂、节奏紧凑。过了神武门,又是一个起伏,从景山前面的绮望楼一下子就提高到万春亭,然后再下滑到寿皇殿、地安门。这一段展示的是中轴乐章的急剧变化,也是高潮旋律的收尾。然后是一段平稳的韵律,由地安门到鼓楼前面,又是一条长长的市街,并且恢复了青砖灰瓦的建筑。在这段平稳的韵律中只有一个小小的起伏,就是万宁桥的出现。但是,与序幕中出现的天桥还是有所不同,桥的起伏小了,预示着中轴乐章真正进入尾声。中轴乐章的结束很有艺术性。梁思成认为,北京城中轴线“恰到好处的结束了”。其表现形式就是在中轴乐章的尾声出现了高大的鼓楼、钟楼,在这两座高大的岁时建筑周围,是一片绿树丛荫、中间掩映着灰墙灰瓦的四合院落。完全由石头建造的钟楼建筑犹如一枚中国印章,稳稳地扣在中轴乐章的末端,又有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干脆利落地结束了演奏。同时,城北大片的四合院落又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中轴乐章在院落上空余音袅袅、余味无穷,就像鼓楼和钟楼传出的鼓声和钟声,在北京的街巷、胡同、四合院中回荡。
保护中轴线的传统风貌
在北京城市经历20世纪100年的发展变化后,值得庆幸的是北京中轴线基本轮廓还在,北京城的脊梁还在,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魂与魄还在。为此,必须加强对北京中轴线的文物保护。
从永定门至钟楼这条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传统风貌保护至少有3点是值得重视的。首先,传统的中轴线布局与建筑有可能恢复的应尽可能恢复原貌。昔日的永定门城楼、箭楼及瓮城作为北京城南大门的标志性建筑和中轴线的南端起点可以考虑完整恢复。目前,永定门城楼已经恢复,外城其他的城墙、城楼基本被拆除,永定门两侧恢复一段外城墙会更加增色永定门城楼与外城的连贯性。可喜的是,北京正在积极推进左安门、右安门的修复。左安门的修复,会形成以天坛祈年殿为核心,由永定门、正阳门、东南角楼、左安门四面环绕(或称呼应)的历史文化景观。另外,前门外大街已改造成步行街,同时在前门外大街两侧恢复传统的老字号门脸及建筑,拆除原来修建的假牌楼,恢复了传统的五牌楼。目前,正阳门城楼、箭楼保存完整,正阳门瓮城的恢复已经有人提议。还有专家指出,地安门作为皇城的后门,是与天安门相互呼应的建筑,又是皇城与城北市井民居的分界线,也应考虑恢复。目前,地安门内两侧的皇城墙已经显露出来,并得到修缮,只差门楼没有恢复修建了。地安门万宁桥(俗称“后门桥”)已经修补,河道疏通,但是周围环境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说到万宁桥,就想到天桥。天桥作为与万宁桥相互呼应的建筑也应考虑有个标志性建筑或者遗址保护说明,否则人们真会以为“天桥没有桥”。
其次,与中轴线相互呼应的个体建筑或群体建筑也应得到很好保护。例如,天坛、先农坛左右对称在中轴线南端两侧。目前天坛的保护很有起色,而先农坛仍有众多单位占据,显得杂乱无序。此外,北京市西城区火神庙已经修缮并对外开放。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中轴线上的宗教文化景观是最高雅的人文景观。清代在中轴线制高点——景山上增添了佛教建筑,而在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风神庙、雷神庙、雨神庙等,这些皇家寺庙也是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尽快修缮对外开放。
另外,中轴线是北京故都低水平天际线的制高点,在其周围的建筑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高度上,都应考虑到对中轴线的影响。近年来,新的建筑高度仍有突破现象,再加上新的建筑在体量上不注意与旧存建筑保持协调,外观上多用大玻璃墙体,不仅使故宫成了盆景,也使中轴线的宏伟气势被削弱。
中轴线延长线的文物保护亦不能忽视。解放后有人建议将中轴线向南、北延伸,《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印证了这一设想,该规划提出:“中轴南延长线要体现城市‘南大门’形象;中轴北延长线要保留宽阔的绿带,在其两侧和北端的公共建筑群作为城市轴线的高潮与终结。”有关中轴线南北延伸线两侧的建筑安排也有进一步的规划。为此,要特别提示:新的建筑既要有创新,又要有文化传承,没有文化内涵的新建筑是很难在中轴线南北延长线上立得住的。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内的“鸟巢”、“水立方”完全是新的现代化建筑,但是由于注意了北京城市“中心明显、左右对称”和“阴阳和谐”等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北京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人文奥运”的经验特别值得汲取。
永定门外的“燕墩”位于南延长线起点,应该很好保护起来。“燕墩”是烽火台的造型,在北京正南,是“火”的象征。中华文化讲究“五行”和“五镇”,与北京中轴线有着密切联系。其中,南方丙丁火说的就是永定门外的“燕墩”。由此,北京旧城外的文物保护也是北京中轴线保护的内容。
作为南中轴延长线的重要景观——南苑也应进一步规划完善,因为其还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林苑。有人说,南苑与北辰、南顶与北顶是北京城市中轴线延长线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先民给我们今天城市发展预留的空间,因此北京的“五顶”文物保护也值得重视。何谓“五顶”?实际上是5座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俗称“顶”。北京城碧霞元君庙分布在东、西、南、北、中,简称“五顶”。其中,南顶娘娘庙与北顶娘娘庙恰好位于北京中轴线向外辐射的南北两端。北顶娘娘庙在21世纪初保存有残存的庙门、钟楼、大殿等建筑,现作为“水立方”前面的建筑,得到了修缮和保护,而南顶娘娘庙只留下一个地名。
为此,有关北京中轴线南北轴线的延伸与创新,应该请城市规划专家、建筑学专家、历史学家及艺术家来研讨,进而明确思路后再进行工程实施。例如,钟鼓楼是古代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而北二环路钟鼓楼立交桥是中轴线北延长线的起点,这两个点该怎样结合好,就需要大智慧了。新延长的城市中轴线和古代北京城市中轴线相比较,在距离和空间上大大延长了,但是在距离和空间上的利用,特别是文化内涵的积淀还很缺乏。尤其是在延长线上我们还缺乏创新建筑,特别是凝聚深刻文化内涵而又能传世的建筑很少。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初夏时节的北京安定门街道钟楼湾社区,“支持申遗长卷签名”、“中轴线有奖征集”、“中轴线声音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吸引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特别是在“作品征集”这一环节,围绕“中轴线申遗”这一主题,人们踊跃提交了摄影、绘画、手工艺品等作品。而这仅仅是“我心中美丽的中轴线——走进社区”系列活动的第一站。在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中,北京地区以中轴线和大运河两个申遗活动为背景,全面启动全市名城和文物保护工作,十三陵裕陵、大高玄殿、北海万佛楼和阐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即将开始。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能够加强社会各界乃至世界范围内对北京中轴线及北京历史名城的进一步重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尽到遗产保护的义务。中轴线是北京旧城传统城市空间之魂,统领城市骨干,它体现了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时代烙印,串联了丰富的文保资源和历史街区,通过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可以促进其整体格局的完善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进一步加强旧城整体保护,能够延续其辉煌的发展历程,形成面向世界的首都文化展示窗口,又可以推动中轴线周边地区的保护与整治,提升地区整体活力。
据北京市文物局方面介绍,北京中轴线现存的主要文物建筑包括永定门(复建)、燕墩、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皇城墙(地安门内大街)、普度寺、万宁桥、火神庙、鼓楼、钟楼等。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扩建了天安门广场,建设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近10年来,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不断关心和支持北京中轴线保护,已投入保护经费近10亿元,陆续开展了1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如故宫修缮与周边皇城墙遗址公园环境整治工作,南中轴路、地安门内外大街的环境整治,永定门修复,以及天坛神乐署搬迁修缮,火神庙腾退修缮,故宫、天坛坛墙、先农坛坛墙修缮,正阳门、钟鼓楼、皇城墙、天安门、万宁桥(后门桥)修缮等。总体而言,新时期的北京中轴线融入了更多城市功能,更强调市民化、开放化。目前北京中轴线周边已形成多个功能相对成熟的地区,如什刹海、南锣鼓巷、前门、大栅栏等传统商业街,故宫及天坛周边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天安门城市中心广场,以及中南海、东交民巷地区等相对集中的政务服务区。据悉,先期开展的文物保护工程有大高玄殿乾元阁文物修缮工程、北海万佛楼和阐福寺古建筑群修缮工程、地安门燕翅楼修复工程等。
中国文联网记者 张亚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