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大型苏绣作品《富春山居图》合璧卷首发式暨姚建萍刺绣艺术展上,瞥见这幅依据古画仿绣的作品时,记者吃了一惊。1誜1的比例,全长6.8余米,将富春江两岸数十座山、数百棵树尽收卷底,不仅处理好墨色的疏密浓淡,并且呈现出一山一形态,一树一神采。
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时,提及希望把分藏于两岸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经典之作《富春山居图》合为一体,并发出“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全国文联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将这话记在了心里。她和她的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团队决意放下手中多个重要订单,以丝丝入扣、柔韧绵长的彩线再现650多年前《富春山居图》的辉煌。“我们先后三次重走富春江,有了直观的感受,才进行再度创作。”织绣这幅作品,姚建萍与30多位绣娘耗时近一年,今年2月5日封针。
绣品不同于画作,画纸上的挥毫泼墨很是潇洒,转换成绣品可马虎不得,不经意的水墨晕染都是需要密密绣的。如何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转换成绣品,姚建萍思索了很久。“黄公望的画法是披麻皴,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最终我想到用灵活多变、讲究长短交叉线条的细乱针法。在整个画面中山体部分的针脚最长部分不超过3毫米,山上的草丛、树和树干的针脚长度甚至不超过1毫米。”
《富春山居图》有着宋元画作的古朴素雅,黄公望运用墨分五色才达到这样的视觉效果。姚建萍在苏绣《富春山居图》的绣制过程中,为这深深浅浅的黑白灰,选配了上百种颜色,以丰富的配色绣出层次感。而在线条的分丝上,她也执意将粗线条与细线条搭配运用。“墨浓的地方我们用1/32丝线,墨淡的地方我们用1/64丝线,远近层次、墨色浓淡都是通过绣线的层层叠加得以完成的。”姚建萍指着卷幅中央一叶孤舟上独钓的渔翁说:“别看渔翁手中的这支鱼竿只有轻轻一道弧线,单单这个细节我们就运用了好几种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丝线。”她还告诉记者:“如何处理丝线光泽在作品中的反光问题最为棘手。丝线的光彩往往很亮,作品绣成之后会大面积反光,这可能破坏原作的古风。最终我们通过针脚和线条的控制,创造出了新型的‘压光绣’。”
在展览上,记者还看到姚建萍团队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大型苏绣作品《江山如此多娇》,高156厘米、长1196厘米,占满了美术馆的一整面墙,已为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看得人啧啧称奇的,还有一件正反两面绣的绣品,一面绣着大熊猫母子,一面绣着金丝猴母子,图案的外轮廓竟然一模一样,这是姚建萍拿手的“双面三异绣”,异稿、异针、异色。对于姚建萍来说,每一次织绣,都没有什么程式化的规则可以套用,只能凭经验与感觉去揣摩,不过她坦言享受这样的过程,“织绣再不是临摹、复制,而成了一种创作。”
本报记者 范昕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