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功夫熊猫”是谁的文化符号 学者:熊猫是中国的

2011年06月18日 14:37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功夫熊猫”:谁的文化符号

  作者:龚丹韵

  ●熊猫始终是中国文化符号,并不会因为被好莱坞生产,就变成了美国符号。正如iPhone手机不会因为在中国制造,就变成中国品牌一样。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石川 (上海大学教授)

  解放观点:正在热映的电影《功夫熊猫2》在获得不少好评的同时,再次被一些人批评为 “文化侵略”。您对此怎么看?

  石川:按照一些人的说法,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是拿中国瓶装美国酒。但在全球化时代,尤其在大众文化领域,这种现象很普遍,很难区分什么是美国的,什么是中国的。 《功夫熊猫》的制作团队本身就具有跨国性,包括很多华裔、亚裔、拉丁裔,包含不同文化背景的介入。第一部里有场抢包子的戏,这个动作设计非华人不能为也,在很多香港动作片里都能看到,美国人是想不到的,因为他们不具有这样的文化经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消费品,都具有跨地域性、跨文化性特征。又比如 《哈利·波特》、 《指环王》这类电影,故事创意、投资、主创团队、自然和人文景观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剧情内容往往也是多元文化和创意的融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再用传统的国家、地域、种族的概念来解读,尤其不能用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非要分清这是你的,还是我的。

  熊猫始终是中国文化符号,并不会因为被好莱坞生产,就变成了美国符号。正如i-Phone手机不会因为在中国制造,就变成中国品牌一样。

  解放观点:有意思的是,该片据说在美国票房平平,风评一般,想不到我们这儿倒是赞扬声更多一些。您觉得为何会有这种反差呢?

  石川:中国人喜欢这片子,因为他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武术、庙宇、街市、竹林这些视觉元素,很容易让国人产生认同感。它们对美国人反而成了一种异域风情。因而片子的目标市场不单是美国本土,更是全球,尤其是亚洲市场。它的制作团队中吸纳了大量华裔、亚裔参与,借助他们的东方文化经验,提炼故事的卖点和视觉风格。这恰恰印证了好莱坞全球营销策略的强大。

  现在人们争议的是,熊猫作为一种中国符号,我们自己使用起来始终比较单一。或许有点小可爱,有点憨态可掬,能体现传统中国人圆融中庸的文化人格。而 《功夫熊猫》却为熊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那种夸张的喜剧感,完全颠覆了熊猫的传统形象。阿宝在第二集里解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关于自我身份的塑造和认同,既涉及个人成长、奋斗、勇气、成功这些现代性的价值观,也包含亲情、父子、师徒这些传统伦理情感的元素,甚至还有点虚空、平静、内圣外王的禅意和东方哲学。这些文化和价值诉求尽管有着不同的来源,但大多都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影片中看到他们各自熟悉的东西,从而各取所需,并行不悖。这正是好莱坞全球文化策略的要义,你很难说它是美国制造,价值观就一定是美国式的。为什么中国观众喜欢 《功夫熊猫》?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解放观点:好莱坞电影对国内文化市场的冲击确实存在,欧洲有些国家也采取一定的文化保护政策。全球化是否会挤压掉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一直成为争议的老话题。

  石川:这一点确实存在。全球文化交流并不是公平对等的,有强弱之分,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采取保护措施是完全必要的。这原本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一提文化保护,就自然想到闭关自守,好像只有拒绝好莱坞才是对民族文化和本土市场的保护。这就把保护绝对化了。其实保护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拒绝,重点在于提升自身的文化实力,这只有在开放的态度和环境中才能实现。

  比如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结束后不久,那个时期的报纸,几乎所有的电影广告都是美国片,国产片广告都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国产电影的生存真是异常艰难,但国产片不但没有被好莱坞压垮,相反,却攀上了一个创作高峰,为后人留下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万家灯火》等经典。这说明了文化的生长有外在的压力未必是坏事,文化的生长离不开交流、对话、竞争、博弈的氛围。就像溪流,它的活力在于川流不息,而一旦静止就意味着死亡。

  解放观点:但是国外的文化作品,确实会对我们的价值观产生触动。也因为年轻人的审美口味被吊高,更是越发对成长中的国产作品看不上眼。开放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推动本土文化更好地成长?

  石川:历史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始终是相互碰撞、相互更新的关系。比如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被本土文化所改造,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这些佛教艺术的宝藏,哪一个不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像二胡、唢呐、笛子这些乐器,不都是从域外传入,而最终成为民族音乐的物质标志吗?外来文化的进入,并非丝毫不对本土文化产生冲击,但总的来看,它对本土文化实力的提升是一种促进。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现在的确有很多年轻人常年看欧美、日韩电影,他们的口味的确提高了,不再满足国产片现有的创作水平。他们恰是本土电影市场上的主流消费群体。观众水平高了,反过来必然刺激创作水准的提高。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口味的变化对国产电影创作未必是坏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创作如何来适应这种市场的变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