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不应止于“故纸堆”
作家王蒙近日推出《庄子的奔腾》再引争议
曾经强烈关注现实生活,并写出现实主义文学力作的一些当代作家,近年来的新著和选题往往局限于“故纸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忱令人肃然起敬,但放弃自身创造性写作的强项,也令不少读者觉得有些可惜。
著名作家王蒙继《庄子的享受》《庄子的快活》后,近日又推出《庄子的奔腾》,第三次对先贤的读物进行解读;而刘心武对《红楼梦》已下功夫多年,后续写名著,竟引来嘘声。其实,谈经论道式的闲聊,很难为他们再添加文学成就。读者对他们原创力的期许,胜过读他们“加工”后的经典。
新著接连出版
中国传统的国学经典是一座出版“富矿”,引得诸多以介入现实进行原创的作家转型,站上巨人的肩膀。而借这些知名作家的声望,一般起码能让出版方小赚不赔。比如今年上半年出版的《刘心武续红楼梦》,学界和读者对这部新作的评价低于预期,认为只是平铺直叙的推理和想象,多为一家之言,其文笔和才华相较高鹗处下风。但是,全国读者的好奇心还是被牢牢勾起,几十万册的销量即可证明,这是个出色的营销案例。
《庄子的奔腾》是王蒙继《庄子的享受》《庄子的快活》后对庄子的第三次解读。三部近乎“学术性”著作花费了王蒙两年半的时间。书中王蒙融其丰富的生命历练,借评庄讲庄,发表对社会人生的议论。但再怎么“生命历练”,恐怕读者也只能先看庄子的“原话”,然后顾及王蒙的“历练”。不过,出版方博集天卷的编辑告诉记者,王蒙是具有市场号召力的著名作家,《庄子的享受》卖得不差,所以王蒙的感悟系列一本接一本地出版。
总体销量不佳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大书店内各类解读名著的图书多达3000多种,一大批解读名著的书籍如井喷般出现,解读、批判名著已经成为很多作家和出版社的重头戏。百家讲坛让于丹《论语心得》点燃了全民国学热,该书也成为了当年全国最热销的书,但于丹第二本书《论语感悟》却没有延续畅销的势头,销量大致仅为《论语心得》的一半。国学热仿佛一阵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疾风”,留下的却只有真正功底深厚的学者所著之“劲草”。博库书城企宣经理朱兵告诉记者:“目前,我们除了于丹、李泽厚、南怀瑾、柏杨等学者解读名著的书销量可观外,其他一些解读名著的书并不畅销。”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王蒙近期同时上市的两本新书的销量比较:《一辈子的活法》为王蒙原创,讲述自己的人生历练,《庄子的奔腾》则是典型的名著解读类作品,在博库书城,这两本书的销量比例大致为10:1。有读者反映,现在很多知名作家都在解读名著,但他们在学术方面的功底究竟如何,谁都难以保证,想读这类作品还是会选择一些高等学府的学者教授作品,而对知名作家的作品选择,更倾向于他们富有个人特色的原创作品。
期待更多原创
采访中有评论家表达了对知名作家原创力匮乏的焦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评论家指出,荣誉和光环遮蔽了著名作家们看现实的双眼,抽走了他们介入现实的行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认为,王蒙此类作品广义地来讲只能算是散文或者评论。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闻一多、朱自清等新文学的开创性人物,后期都转投了非常学术的研究,并重新评价文化传统,而不是止步于改写、续写和感悟。
文学评论家夏烈指出,从虚构文学到非虚构,作家转型为文史学者,这算得上是个好传统。“但从目前来看,我个人觉得作家的文化积淀有点单薄,刘心武续写红楼梦虽然赚了吆喝,但这次对经典的续写,他的驾驭有点先天不足。”在夏烈看来,当年介入现实、反映现实的作家,为时代留下了经典人物形象,比如王蒙和刘心武两位,其代表作《青春万岁》《班主任》的文学成就不容否定。
《收获》副主编钟红明则认为,传统作家的转型从侧面反映出,专家在文化普及工作上的缺位。《收获》也设名作家专栏,从文言引申到当代文化,很受读者欢迎。“很多作家是半路出家,应该宽容他们的不足。” 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