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是傲霜梅傲雪,百花路上并先开”——什刹海湖畔的张伯驹故居将建张伯驹纪念馆,落成后向社会开放。19日,这个纪念馆的启动仪式在故居的小院里举行。
“为了这个纪念馆,我78岁的母亲搬离了小院开始租房住了。”纪念馆馆长、张伯驹先生的外孙楼开肇说他想通过办这个纪念馆知道外祖父能够向国家捐献出大量国宝的原因和动力。
■后海绿丛隐蔽处 红门待向宾客开
什刹海后海南岸,一丛绿树背后,一扇红漆大门敞开着,门廊深处便是后海南沿26号院,张伯驹先生的故居。昨天下午3点左右,四名工人打扫着正在施工的小院。小院并不是北京标准的四合院,南北两溜儿平房。院南的平房正中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几字为书法家欧阳中石所题。
匾额背后是伯驹先生和妻子潘素女士的生平简介、历史照片、作品图片。此外,一块1956年的“褒奖状”也赫然入列,上写“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褒奖状”的书写及签发者为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
■拆去新时物 换来旧情怀
三间正房有着崭新的复古隔断,还有各种仿古的新家具。楼开肇说,若建纪念馆,这些新物件大部分都会拆掉和搬走,以最大程度恢复张伯驹先生当年住在这里时的样子。并且摆上伯驹先生和潘素女士的蜡像,以向公众展示夫妇二人当年生活、创作的情形。
据楼开肇介绍,按计划,纪念馆将在明年2月份、张伯驹诞辰115周年的时候落成,届时将陈列张伯驹生前的起居用具、线装书、画案、文房四宝等物品。
楼开肇说,这个纪念馆是由他们和文化部直属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合作,由后者推动建立的。此外张伯驹故居的修缮工作曾经在2005年时得到了国家和北京市政府部门的支持。不过,他们现在最缺乏的依然是资金,也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由于张伯驹故居此前一直由他的女儿张传彩居住,属于私宅,因此从未对外开放。
■八旬女为夙愿 舍却老房租新宅
楼开肇的母亲、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已经78岁了。楼开肇说,给外祖父建纪念馆是母亲多年的夙愿,现在为了这个愿望,老人宁可搬离了老房子,到外面和儿女租房居住。“别人都觉得张伯驹的后人得有多少钱,其实我们资金现在真的挺困难。”楼开肇说。
楼开肇说无论是他还是社会上的许多人都很难理解一点,那就是张伯驹为何会将那么多的国宝级藏品无偿地捐给了国家,不惜倾家荡产,“这也是我在办纪念馆的过程中要去了解和探寻的,他们那一代老辈文化人的思想、心胸和风骨。” 满羿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新闻链接
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民国四公子”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张伯驹先生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先生夫妇陆续将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名迹捐献国家,使这些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重宝。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等古代书画极品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