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西湖淤泥“搬家”18公里 靠的是“超级吸管”

2011年06月30日 09:5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报通讯员 麻剑辉 陈琳 本报记者 娄炜栋 唐旭锋

  西湖申遗成功,引动钱报网上与西湖“不得不说”的回忆热潮

  网友发帖,回忆十年前参与西湖疏浚工程的经历,本报记者采访重现——

  西湖淤泥“搬家”18公里

  靠的是一根“超级吸管”

  西湖申遗成功,让整座杭城的回忆都“活”了过来。

  钱报网上关于西湖的话题层出不穷,各种追忆不胜枚举。网友“白毛驴”就拥有自己与西湖不得不说的故事——昨天,他在钱报论坛以《亲历者说》为题讲述了世纪之交时,他亲历的一段关于西湖疏浚工程的陈年往事,让大家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了解西湖。

  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西湖也曾经悄悄地发生过许多故事。本报记者从“白毛驴”开始,采访了一系列当年经历过西湖疏浚的工作者,从他们的介绍里,我们试图重现:当年的西湖,是怎样悄悄地让淤泥搬了家。

  为了让淤泥“长腿”,一个半月内抢产出7台“齿轮箱”

  钱报网友“白毛驴”:天津航道局第一疏浚公司西湖疏浚工程项目经理部(以下称天津公司),竞得西湖疏浚二期工程。

  ……淤泥如果用卡车来运输,显然是不经济的。于是,天津公司慕名赶到杭齿,向笔者所在的设计开发处船用大功率办公室求援。因为他们想用七个泵站,类似接力跑一样,将抽出的湖底淤泥,一站一站经隧道排到钱塘江中,借湍急的江水入海,这样就可以轻易地运输巨量的淤泥了。

  记者求证:那是10年前的仲夏,网友"白毛驴”当年还是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杭齿集团”)的一名技术员,他经历的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西湖疏浚二期工程。

  为了将柴油机的功率与泥泵的转速协调起来,使淤泥输送达到最佳效率,中间需要齿轮箱。在当时的条件下,找到配套的齿轮箱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天津公司的负责人汪总挑选了最好的齿轮箱厂之一的杭州的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但工时相当紧张,厂长怕来不及。最后还是杭齿集团董事长王兆勤出面拍了板:“西湖疏浚是大事,我们一定帮忙。”就这样,杭齿集团答应在一个半月内,生产出7台与疏浚设备配套的齿轮箱。

  西湖疏浚,堆出了一个江洋畈湿地公园

  钱报网友“白毛驴”:为了进一步改善西湖水质,从1999年12月起,杭州市有关部门对西湖开始了新一轮的疏浚。

  ……所谓疏浚,就是将湖底的淤泥清理上岸,但是现代的西湖疏浚人则遇到了前辈历代疏浚人未曾遇到的难题——淤泥的去处问题。

  记者求证:提起世纪之交的西湖疏浚,今年6月刚刚退休的西湖水域管理处老主任丁水根,来了兴致。那时,他是西湖疏浚工程的副总指挥,负责具体的工程事务。

  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们明白了这次西湖疏浚其实从1991年就开始着手制订方案,“专家们一致认为,西湖水底的淤泥很特别,土质有点像杭州说的‘香灰土’。很稀,像悬浮体,湖底的淤泥层大概有50厘米左右是悬浮的,含水量达到90%以上,用铲斗式挖泥,效果不好。”

  最后定下来的法子是使用吸式疏浚为主,通俗的说,就是用一根大吸管把西湖底部的淤泥吸到一个地方,晒干水,这样动静小,环保,又能有效地把淤泥处理掉。

  可是上哪里找这么一块大晒场呢?他们找遍了西湖周边的很多地方,最后看中了杭城南面江边的江洋畈山谷,“这块地方离西湖不远,离江又近,江洋畈最深处有20多米,能蓄下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泥。”江洋畈就这样被确定为西湖疏浚一期的晒泥场。

  1999年,江洋畈筑起了大坝,西湖里开进了“海狸750”绞吸式挖泥船,泥水吸到江洋畈后,自然沉淀,上层泥量小于1%的水转为西湖引水管道重返西湖。

  江洋畈的淤泥沉积后,摇身一变,成了西溪之外,杭州另一个湿地公园。

  从西湖到钱塘江,淤泥要跑18公里

  钱报网友“白毛驴”:事后,我乘船来到西湖的疏浚船上,看大口径输送管向外抽送湖底淤泥,送到第一接力泵站,看我主持的新项目七台接力泵站的专用齿轮箱正在辛勤地运转着,为美化西湖出力,为西湖文化景观申遗给力,觉得很自豪。

  记者求证:2001年,西湖疏浚工程开始进入了二期,江洋畈蓄泥量已经饱和,必须另觅地方。

  丁水根说,后来研究确定了四堡污水厂附近滨江二号区块,租借1200亩土地,“那时那里还没有钱江新城,没有工地,这里是江洋畈以外最合适的地方了。”

  二期工程就是由天津航道局中标,他们投入了当年从荷兰引进的“海狸1200”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首次对四大湖面的底泥进行了绞吸式疏浚。

  “如何从江洋畈运到四堡,这么远的地方呢?”丁水根回忆说,按照当时的方案,整段路上管道长度有18公里。于是有了沿途的6个泵站,它们像接力跑一样,不断增压,让这些泥水“跑”了起来。

  2003年4月20日,二期疏浚完工。不久之后,那里就开始新建钱江新城,丁水根清楚地记得,后来那片淤泥堆放地上,建成了现在的杭州大剧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