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转型中的献礼片:《湘江北去》可称“革命摇滚”

2011年06月30日 10:35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湘江北去》剧照

  献礼片是我国电影独有的特色,逢重大历史纪念日到来之际,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力投资拍摄具有纪念意义的影片,并于纪念日前后一个月左右集中献映。献礼片几乎没有商业诉求,除少数作品之外,多数仅通过点映与少数观众见面,便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然而,电影毕竟是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唯一的集体感知对象,以银幕块数和现代影院的建设为终端的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主流价值观念普及的需求,信仰重建的意义和使命感,使献礼影片开始面对越来越明确的商业诉求和市场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献礼片开始实现艰难而有意义的转型。

  狂欢:《建党伟业》的华丽转身

  全明星阵容是《建党伟业》重现一个特殊时代的狂欢手段,这一手段明显区别于明星制。明星制的根基在于复制:通过主演一部又一部模式相似的类型片,明星确立起独特的形象和由这一形象所象征的价值体系。但《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全明星阵容却与明星制截然不同——刘烨饰演毛泽东,陈坤饰演周恩来,这些演员本人并未通过一系列独特而相似的形象确立一套完整的主流价值体系,全明星阵容出现在这样一部影片中,唯一的功能和意义就在于“狂欢”氛围的构建。

  狂欢的精神本质是对一个时代中旧权力和旧真理的代表者的颠覆、嘲讽与终结。《建党伟业》前半部分,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出场的方式,展现了一系列不成功的旧权力旧真理的挑战者,比如同盟会、袁世凯、国民党、军阀等等,正因为他们与旧权力旧真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他们止步于挑战者,而不能成为终结者。彻底终结了旧权力与旧真理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伟业。

  全明星阵容构建的狂欢氛围,不仅与独特的时代风貌构成了精神同质,也对献礼片相对陈旧的制作模式进行了狂欢式颠覆。多年来,献礼片拍摄的英模人物,往往采取儒家传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苦情模式,以期唤起观众深层情感模式的共鸣——尽管这些英雄形象多数都是新时代的开拓者,他们所进行的事业恰恰是对传统的颠覆和终结。这种悖论使得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停留于表层的“苦情”,却失去了深层次的激情。《建党伟业》鲜明的狂欢气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物,实现了献礼片的华丽转身。

  风格:《秋之白华》的独特空气

  根据瞿秋白一生事迹拍摄的影片《秋之白华》,在题材选择、剧作技巧、风格处理、节奏掌控等方面,相当充分地体现出导演霍建起和编剧苏小卫一以贯之的个人风格。在国产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强大压力之下,保持“风格”特征,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霍建起电影的风格特征,更接近于费穆导演所阐述的“空气”说。费穆曾说:“电影要抓住观众,必须是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如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空气”的营造,首先得益于创作者自身记忆和经验的投射,使创作者跟剧中人形成了彼此映照的精神同构。《秋之白华》创作者的个人经验中充满了中国古老符号意味的环境,作为一种深具怀旧气息和永恒意味的美的象征而存在,被移植到影片中,就能够创造出观众与剧中人感同身受的“空气”。

  其次,从技巧层面来看,学美术出身的导演霍建起对于费穆所强调的“摄影机的运用、把机械的技巧与被摄物联合起来、线条的组织与光线的配合、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物件,而加重其必要的部分”等创造“空气”的技巧,运用得相当得心应手。

  节奏:《湘江北去》的摇滚气质

  献礼片中,以毛泽东同志一生传奇为题材的影片,堪称汗牛充栋,如何推陈出新,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湘江北去》以青年毛泽东赴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又回到长沙创立《湘江评论》,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赴上海参加一大这一段经历为主要内容。故事再熟悉不过,但影片的气质却略显不同。

  这独特的气质,得益于全片洋溢着的青春气息:毛泽东全片百分之七八十的表演方式都是在奔跑;影片开场不久,毛泽东等一群年轻人在雨中围绕着大树进行的舞蹈和呐喊,展现了被膜拜的青春;毛泽东等一众青年到了北京,十来个人挤在一铺大炕上,苦中作乐,大喊着“翻身”,这个一起翻身、反复折腾的动作,似乎象征这些年轻人为改变旧的世界即将进行的翻天覆地的运动;在图书馆,毛泽东整理图书的疯狂节奏,陈独秀甩掉的一个又一个杯子……等等,癫狂动感营造了影片近乎摇滚的独特节奏和青春气质,可以称之为一曲虽不完善却有特点的“革命摇滚”。

  与青年对话:《吴运铎》的努力

  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工人作家吴运铎,是“50后”、“60后”的革命偶像,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当“80后”和“90后”连对保尔·柯察金本人都几乎一无所知的时候,《吴运铎》的创作者们非常希望这部影片能够与青年人对话。因此,影片虚构了来自上海的两名大学生新四军充当武器研发者,跟英雄吴运铎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冲突与磨合。吴运铎的个人魅力——吹口琴,书法,激情,以及舍生忘死的勇气,也在片中尽力描摹。这种努力是很可贵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臻极致。

  《吴运铎》的题材其实很具备跟当下青年对话的可能性,但发现这个可能性,需要观念上的全新转变。如果用青年人的眼光看,这个故事甚至具备时下风行的哥特气息:光明、正义一方(新四军)与黑暗、邪恶一方(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流血、牺牲、死亡(除了战场上,还有吴运铎在拆弹过程中受伤失去的一只眼睛、几根手指和一条腿);地下工厂轰鸣作响的重金属音乐风格的机器(新四军的地下军械厂);甚至吴运铎裹着一只伤眼、手上缠着绷带的形象,都具备壮烈惨厉的哥特英雄气息。

  这样一部影片,如果能彻底颠覆传统表现方式,相信将能够实现重现波澜壮阔的时代、重塑激情澎湃的信仰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华丽绽放在一个短暂的瞬间。田卉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