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一套七册《周国平散文集》
周国平称哲学难解困惑
作家周国平最新散文集即将由译林出版社推出,出版方前天在京为周国平举办了一场读者见面会。当天,字里行间书店二层人头攒动,年轻的读者们纷纷讲述着内心的困惑与不解,周国平则从自身阅历出发,试图将自己安顿内心的良方传授给他们。
>>谈压力
先解决生存再谈精神
《周国平散文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该散文集一套7册,包括《另一种存在》《无用之学》《朝圣的心路》《街头的自语》《爱情的容量》《安静的位置》以及《经典的理由》。文章寓哲理于常理中,赢得读者共鸣。
当天参加见面会的读者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和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面对这样一群年轻的读者,周国平坦言,他认可“几十年来,这一代年轻人是生存压力最大的”这一说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要是对你们说不要关心物质、要好好读书,就非常可笑,都是没用的大空话”。周国平认为,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就不得不承受这些压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生存问题没解决好,光谈精神问题,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切实际的。解决生存问题必须放在首位。
周国平说,他接触过一些年轻人,生存问题没解决,精神追求却非常强烈,“他们不愿意花精力和这个世俗社会打交道,不愿意花精力解决物质生活问题。没有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精神追求之路能走多远?对此,我持怀疑态度。也许你是天才,但这种概率很小。不妨把自己看做普通人,首先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周国平强调,与此同时,无论现实压力有多大,内心都要有一个清醒的想法,也就是更高的精神追求,永远不要放弃它。
>>谈兴趣
伺机将兴趣变为职业
周国平说,一个人的生活不只是他的职业生活,还需要有一个后花园,把心安顿好。如何把心安顿好?他有两个标准,一是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自身能力得到最好的实现和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事业。“有可能你现在的工作不是你的兴趣,那也没关系。喜欢的东西和谋生手段统一,那是何其幸运。当它们不统一的时候,你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待时机成熟时将兴趣转为职业。”周国平感慨,人活一辈子,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是最快乐的,这种满足感、这种享受,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形式。
将心安顿好的第二个标准是要有自己的心灵家园。周国平说:“比如,你有自己喜欢的作家、喜欢读的书、喜欢的音乐,等等,要有一种情感上的自我享受方式。就我个人体会来说,一个爱读书的人,即使在寂寞的时候,也不会太无聊、太孤独。”
>>谈目标
做自己有时需要妥协
有读者向周国平请教,找工作时,父母都认为是很好的工作,自己却不喜欢,这时应该怎么办。周国平直言,类似这样的时刻需要做出妥协。“有时候考虑到家人,你需要做出妥协,但是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内心一定要清楚,以后寻找机会再回到自己想走的道路上来。”
周国平说,人生只有一次,不做自己就太亏了。因此,无需太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只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把生命本身照看好,就是人生的意义。他还强调,人本身的自然需要应该好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制造出来的需要往往拿走了人们太多的精力。周国平表示,他不喜欢使命感,“我很少给自己定目标。现在我被认为是作家、哲学家,但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作家,我是糊里糊涂走过来的。但是,我在精神上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这一点是清楚的”。
>>谈苦难
痛苦一倾诉 就变味
有读者认为,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后记中,周国平的文字似乎是说他在独自一人承受苦难。周国平回答说,人是群居的动物,但也有独处的需要。面对苦难,一个人独自承受会让自己变得充实、强大,两个人互相安慰,就是软弱了。“事实告诉我,即使是一种苦难,对于两个人来说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把希望寄托于两人互相安慰,互相倾诉,这种苦难就会变味。”
周国平说,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经历苦难、苦痛,比如感情受挫、生活中遭遇打击。在这个时候应该敢于去承受、面对,最好不要急于向他人倾诉。积极面对苦难,苦难会促进人们思考问题,提高对人生的理解。他说:“苦难已经发生,无法改变,最好的出路就是你尽可能让它变得对你的人生有意义,也就是说,肉体上承受,精神让它变成有意义的东西。”
>>谈生活
葆有好心态最重要
有人问周国平,他凭借思考维持着精神上的健康,身体健康又靠什么运动来保持。周国平笑着说:“有一次,我和蒋雯丽一起参加电视访谈节目,她问我怎么还这么年轻,有什么养生之道。我告诉她,我的秘诀就是抽烟、喝酒、熬夜,加上游泳。”周国平认为,一个人的健康最重要的是心态,如果全部精力都放在身体上,身体肯定会出问题。他说:“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靠这个事能养活自己;另外我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让她们也很快乐。这种状态让我心态很好。”
周国平坦言,人不会始终停留在一种状态,“有时候我觉得内心很安静,有时候我也会感到人生的虚无。虽然说,活着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但有的时候,我自己也做不到。虽然我研究了一辈子哲学,一些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想清楚”。他劝年轻读者,如果遇到想不通的问题,可以暂时放下,随着阅历不断增加,想通这个问题的几率就会不断增大。
记者 袁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