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共和国掌柜》:书写人性化的历史
“知道陈云是谁吗?”同为编剧的喻荣军曾打趣地问赵潋。
那是在创作《共和国掌柜》的剧本之前。与大多数对政治历史不敏感的年轻人一样,赵潋对陈云这位出生于上海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领导人,还只有一个模糊印象,知道名字,知道他是国家领导人,此外的其他生平几近“一无所知”。当时,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问她是否愿意尝试主旋律剧本的创作时,她随口答应,就催生了如今的《共和国掌柜》。此前,作为女性编剧,赵潋更擅长的是以细腻情感展现生活的作品,如《电话方程式》、《中国式婚礼》等等。主旋律、重大题材,领袖人物……这样一部“命题作文”,对她而言,无疑是个很大挑战。
当然,对陈云“一无所知”,已是两年前的事。这两年里,为了打磨出好剧本,赵潋翻阅了无数资料,甚至还去陈云出生地青浦住了一个月,大量的书籍资料就堆在她触手可及之处,以供她写作时随时翻阅。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搜集整理消化资料,多个剧本推翻重来,十分“煎熬”,也让赵潋对陈云有了深入的了解。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共和国掌柜》,用片断的方式展现了陈云一生中几个非同寻常的时刻:
1949年,政权初立,物价疯涨,陈云果断统一货币,结束长达10多年的恶性通胀;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陈云提出实行“分田到户”,却被批右倾受到长期冷遇;
1979年改革开放,陈云再任中央财委主任,就面临了宝钢命运的艰难抉择……用拼贴的形式来展现陈云的一生,是赵潋跟导演沟通后确定的方式。“拼贴风”带来时尚感,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接受方式:“国内观众习惯于话剧的循规蹈矩、现实主义,可能会觉得奇怪。但以拼贴的结构来组织一个戏剧,时空跳跃,场景穿插,是欧洲现代戏中经常出现的形式,以这种先锋的形式去表现主旋律,也算一种突破。”赵潋说。
除了在舞台上呈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为老百姓”的陈云,作为一个“
70后”编剧,赵潋还希望在有限的资料内,尽可能客观地呈现给观众一个“人性化”的陈云。这是后来人在寻找自己书写历史和进入历史的方式。于是,舞台上,观众还看到爱听评弹的陈云,算盘拨得飞快的陈云,有着南方幽默和延安爱情的陈云。当然,戏中也留下些遗憾,“比如说农村戏,虽然有观众掉泪,但我一直生活在城市,不了解养猪农民的说话方式,如果有更深入的接触,可能能写得更生动些。”赵潋说。
《共和国掌柜》上演了,赵潋通过这部作品传递自己对历史的追溯、对人物的思考,包括对现实的反思。她在等待评价。有观众在新浪微博上留言:“家有小女85后,受同学之邀去看了话剧《共和国掌柜》,从不过问红歌红剧的她,回家后竟激动地要查看有关陈云的书籍,还说,没想到正剧可以写得如此感动人。”或许,这便是她期待的最好回应。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