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葛剑雄:近代上海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2011年07月01日 14:13 来源:文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代上海与辛亥革命

  我想以我的本行,给各位提供一点辛亥革命和近代上海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背景。所谓历史、地理,很多人都误解认为是历史和地理,其实不是的。那就是过去的历史时期的地理。因为我们要了解辛亥革命,离开现在100年,100年以前上海的地理究竟怎么样?因为人总是离不开环境的。地理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的地理,一般来讲100年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大会改变,局面的方面改变比较大。还有一个变化就大了,那就是人文地理,人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自己的活动形成的空间的现象,那就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对上海的影响很大,变化也很大。

  1

  上海的自然地理有什么特点呢?上海成陆的时间晚,海拔低,上海的平均海拔4米,低的地方1米,有的甚至就是海平面。我们现在包括文学作品,讲起来老是要夸张上海有6千年的文化,就是因为在江浙以西在7千年以上的土地上找到了6千年以上的文化遗址,严格来讲跟上海毫无关系。6千年的文化是不延续、中间断了的,这一点不仅上海,就整个东南的文化都是中断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上海的马桥文化,这些文化都有一个特点,就是6千年甚至更早以前很发达,但是到了中间一般大概4千年左右就没有了,不是发展的。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这文化哪里去了?是断掉了还是迁到中原去了?

  因而上海构成的影响不是6千年的文化。上海的黄浦江和苏州河(吴淞江)曾经主客易位。原来上海最古老的就是吴淞江,又叫松江。苏州河是近代的名称,是洋人叫出来的。吴淞江在唐朝的时候宽20米以上,但是以后慢慢缩小到只有3米。所以到了明朝初年有人提出来,能不能另外找一条出海口?找到了黄浦,就把吴淞江下游到今天外滩这里引到黄浦去。后来黄浦越冲越宽,这样一来黄浦成为上海主要的河流。

  这个水系为什么这么重要?没有它就没有现在的上海。西方人看重上海要沟通海,靠什么沟通海?上海不是海港型的城市,它是河港型的,是通过黄浦江才能进入海的。在铁路、汽车问世以前,最方便的运输就是水运。上海有黄浦江、苏州河,构成了一个河港型的港口,同时又沟通了内河。长三角南面这块地方恰恰是中国近一千年来文化、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这是非常有利的条件。还有一个条件,八个字“江海之会,南北之中”。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长6300公里,如果算流域人口,它是中国所有的河里面流域面积最大的,经济也相对最发达。这样一条世界的大江、出海口就在上海这里汇合。此外,中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海基本上在中间,南北之中。上海是中心的地带,再加上交通发达。从上海开埠到辛亥革命期间,民用的飞机还没有,上海1921年开通了到北京的航线。当时铁路还没有构成网,南北之中的位置只有上海。孙中山当时得知辛亥革命爆发,他在饭馆吃饭,看报纸要革命了,怎么办呢?他首先转到欧洲回来,到哪里?选择上海,否则他怎么到南京去做临时大总统?这个交通是非常重要的,辛亥革命不是在上海爆发的,但是上海起这么大的作用。从自然条件来讲,“江海之会,南北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了解这些,对了解上海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2

  上海从哪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一个县城发展的结果,而是县城外面凭空建起的一个新城,它是外加的,也不是当地人自己划的,也不是县城往外发展。直到改革开放的时候,上海城市的主要代表在哪里?还是这个地方,还是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虹口区,还是这些地方。这是什么道理?那就是上海有很特殊的租界。实际上我们今天讲国际大都市,讲近代城市,主要是讲租界,这是绕不开的。

  当时鸦片战争订《南京条约》,英国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土地章程》。这个租界我们怎么来看?应该讲,我们首先要看到它是被迫开放的,是个屈辱的象征。另外租界到底有没有治外的法权?现在有些人说没有。我觉得它是不完整的治外法权,但是还是有的。革命党,包括共产党没有不千方百计要留在租界的,因为留在租界安全就有保证。所以我们现在看这是一个悖论,一方面革命在骂治外法权,另一方面最要利用治外法权,这是中国的特殊情况。为什么国中之“国”打了引号?从理论上讲,租界没有主权,租界只有一个公共局是管理租界的,英文叫Municiple council。当然它是侵华的基地,也是冒险家的乐园。我认为,各种势力都是利用它,西方人利用,共产国际也利用。特别是到了孤岛的时候,上海简直是世界间谍聚会的地方。另外它是政治、金融的中心。金融中心大家都理解,政治的中心怎么解释?很多重要的事情、左右中国命运的决定是在上海做出的,包括辛亥革命在内。它也是中西文化会聚的地方,上海的移民既有西方的犹太人,也有很多白俄艺术家到了上海。中国各种学派、学问,甚至包括各种文物,为了跟西方的交流、为了产生全国的影响也要到上海来。包括作家,你看看近代哪个作家跟上海没有关系的?另外它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实验室,包括一些制度:保险、银行、股票,这些全部是从上海推广的。但是上海哪里来的?毋庸讳言都是外国来的。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就可以知道辛亥革命。

  3

  讲到辛亥革命我举个例子:赵凤昌,常州人,他起家就是因为做了张之洞的幕府,然后提升到总文案,也就是秘书长。他权倾一时,张之洞管湖南、湖北,但一切都依靠他。正因为这样,他的政敌攻击张之洞,扳不倒张之洞就攻击他,结果在1893年他被革职,永不录用,不录用他干脆搬到上海来,在南阳路建了私人住宅惜阴堂。赵凤昌很有能耐,但是如果不是在上海,不是因为他的背景是张之洞,而且在上海他联络了周边的这些政治势力,那么赵凤昌跟辛亥革命是不可能产生这么大的关系的。但事实上,黄炎培曾说过:“四十年间,东南之局,有大事,必与老人有关。”他在中国东南起了大作用,只要发生大事必然跟他有关,包括辛亥革命。所以把他称为“民国产婆”,催生了民国这个婴儿。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消息传到上海,赵凤昌马上和张謇等浙江立宪派商议,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到后来一看立宪不行了,所以到了时间张謇发起,邀请独立各省立决,一些革命党人召开临时政府筹备会,成立全国会议团,采用共和国体制。武昌已经成为都督府了,你怎么跟它争呢?这就是前面讲的,因为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无论是交通还是影响,更主要是因为上海的租界。所以他们就想个办法,把武昌作为中华民国的新政府,但上海作为临时外交政府的所在地。政府在武昌,议会在上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以前实际上已经邀请各省派代表到上海来,组织临时政府,公认上海推定的伍廷芳、温宗尧为临时外交代表。到了12月1日,黄兴一方面战事不利,另一方面他跟武昌的革命党人闹翻了出走。宋教仁、章太炎都到了上海惜阴堂,赵凤昌家里。到了4日,已经定下来把南京作为临时政府的所在地。上海起义,南京就光复了。黄兴被推举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帅。同时制定了国旗为五色旗,这也是在赵凤昌家里商定的。其实早在10月底的时候,赵凤昌曾经通过洪述祖,也就是他的妻舅,给当时名义上掌权的隆裕太后发过一个诏书,希望还是搞君主立宪,但是清朝宫廷里面通不过。到了12月9日,因为清朝重新任用袁世凯,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赵凤昌准备派代表跟南方的革命军谈判。因为革命第一枪是在武昌打响的,原来准备派唐绍仪到汉口去谈判,赵凤昌他们通过外国人的影响,12月17日,上海南北和谈的中心就到了上海。高潮是在12月25日,孙中山到了上海,第二天就到惜阴堂跟赵凤昌见面。赵凤昌给孙中山安排的驻地在当时的法租界,今天的淮海路,现在已经修复了这个建筑。孙中山在上海会见各方面的人士,赵凤昌是坐在边上的。

  孙中山12月25日到上海,次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个选举的结果实际是在上海这些人的控制下,在南京投票,然后孙中山过去。当时的形势,南方尽管成立了临时政府,但是北方大多数还在清朝的统治下。法律上清朝皇帝还没退位,皇帝正式退位是1912年2月,这个过程中,赵凤昌他们已经看到,需要成立政党了,他就跟章太炎等成立“中国民国联合会”,稍后改成统一党。1月中旬,双方在惜阴堂里面签订清朝皇帝退位,拥立袁世凯为大总统,并拟定皇帝退位的诏书。这诏书是在惜阴堂拟好,再到北京,最后以隆裕太后的名义发表,实际上这一切的导演还是赵凤昌。南北和谈圆满结束。从这个过程看,是不是赵凤昌特别有能耐呢?如果赵凤昌待在常州或者北京,这一切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上海的特殊地位,另外这不是赵凤昌一个人的智慧,而是这么一批比较务实、讲究实效的人最后化解了难题,保证了民国顺利建设。

  4

  上海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移民。1852年开埠,整个上海县50多万人,1900年达到一百万,辛亥革命的时候一百多万,1915年至1929年达到三百万,然后接近四百万。解放初号称六百万,还有几十万的流动人口。这么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少有的,绝对不是靠本地人繁衍,而主要靠移民。

  我们比较一下,公共租界到上世纪30年代,外地人口占大多数,本地人是少数。就是在华界,南市、闸北也是外来移民为主,本地的少,所以整个上海70%、80%的人都是各种各样的移民。上海的特点是,各个地方的人都来,且把那个地方的文化带过来。不要忘记上海还有很多外国人,上海开埠时只有26个外国人。但到1942年太平洋战争以后,上海有15万外国侨民。这么多的侨民,包括犹太人、白俄罗斯的,包括亚洲的,其他国家的,这样加上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上海的文化真是中西合璧。比如我们现在所谓的上海话,它不是城里人的上海话,也不是浦东人的上海话,它是一个新产生的,吸收了大量新词汇的方言。上海的文化有这个特点,最主要是因为这些移民都是各方面的精英人物。移民迁移的过程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留下的都是佼佼者。

  总而言之一句话概括起来,上海在辛亥革命中起的作用,不是个人的作用,也不是仅仅人的因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讲,不管第一枪在哪里打,不管以后首都到哪里,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上海,还是当时在上海的这一批人,中外的各种势力。我们研究历史,现在有些不好的风气,就是首先定论,然后讲性质,这是半殖民地还是殖民地,是资产阶级还是小资。我想首先搞清事实,把事实弄清楚,你怎么评论、研究都可以。比如说对租界我们要怎么评论?你首先讲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再评论,而不要先有论点。因为现在历史大家不了解,有一种是极力贬低,上海是帝国主义,是个大染缸,南京路就是一个相逢毒物的地方,人进来就要被腐蚀的。现在又有了一个新观点,上海灯红酒绿,就是谍战的场所,到处是帮会是大款,也有人误解上海到处都是咖啡馆没有茶馆,我觉得这都不是真正的上海。我想辛亥革命只是在中国发生过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必须要凭借一个舞台,就像我老师讲的“历史不过是延续,地理才是舞台”。我想今天我主要就历史、地方做一个介绍,没有什么理论,请大家包涵。

  (此为葛剑雄教授近日在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演讲,有删节)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