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人到九十依然有梦
记者 肖秋生
印象:踏遍青山人未老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是杨振宁十分喜欢的诗词。作者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表达了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同的心志。
2011年6月18日,南开大学为杨振宁贺“望九之寿”。
还是曾经在电视里看到的那熟悉的身影,还是那张亲和慈善的笑脸。见到杨振宁的第一感觉,是他比在电视画面里显得更年轻,黑发更多,眼睛更大、更亮。
上午,他在理论物理学术前沿研讨会上作报告,然后,回答南开学子提出的问题。下午,他出席陈省身夫妇墓碑揭幕仪式并发表讲话。
杨振宁说,这是陈先生的文稿,文章千古事。我曾经问过陈先生,这个公式,结构的起源是怎么回事?他说1943年他到美国去,了解了这个公式。在以后的研究中,他认为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是不完整,由此认识到四维空间的一个本质,一个非常奥秘东西。可以说,这个公式启动了20世纪后半世纪整个数学的一个方向。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我才意识到规范场公式与数学公式有密切关系。我去陈先生家看望他,我说,很难预料,原来物理学家研究发现的,早就被数学家凭空想象出来了。陈先生说,这不是凭空想象的,是自然的,而且真实的。换句话说,就是陈先生认为,他所做的数学,是与自然的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句话是有哲理意义、宗教意义的见识。
随后,杨振宁又出席了“望九之寿”祝贺会。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著名科学家、教授,纷纷向他表达祝贺,气氛热烈而轻松,笑声朗朗、掌声阵阵。
听着这些专家学者发自肺腑的心声,深深感到,我们对杨振宁先生,实在是知之太少了。他默默地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奉献。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有信心!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青年才子走上物理研究道路,做得很多、很漂亮……
1971年,杨振宁应邀来到北京,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他是第一个到祖国访问的华人科学家。他自掏腰包资助国内有潜力的学者出国深造。南开大学第一台计算机就是他从国外带来的。他创办的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已经25年。研究的方向,也是他提出、指导的。他在八十多岁高龄时,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生讲课。他是由衷地热爱中国,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帮助很大。比如,建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把在美国的房子卖了,捐了一百多万美元。比如,中国政府给他在清华的薪水,大约是一百万人民币,这些钱他没有动,都捐给了高等研究中心。这种事情非常多。比如,支持北大搞超导研究。1984年,他就对学成回国的弟子说,你回去要搞超导。不仅说,还写信督促。资助几百万美金,写了三封信,还不够,还写信……如今,我们的射频超导在世界上有一定地位,是与他的帮助指导分不开的。
竞相发言者,都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专家,他们讲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因为,大家都愿意跟杨先生说心里话。跟杨先生什么话都能说。有的人学问大,脾气也大一点儿。他不是这样,说什么也不在乎。他的口头禅就是“我跟你辩论一下”。他是一个非常诚恳、睿智的老人。有什么话就直说,也不拐个弯儿。这就是学术大师率真的性格。
晚上,杨振宁又偕夫人翁帆出席“仁者寿,智者乐——杨振宁先生望九之寿”庆贺晚宴。在南开大学女声合唱团“祝你生日快乐”的祝福声中,他吹灭蜡烛,切开生日蛋糕,让在场的每个人分享健康长寿的快乐。
杨振宁即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寿诞感言。他说,我非常高兴!有机会见到许多老朋友、新朋友……我是个怀念过去的人,喜欢回忆。这么多朋友,这么隆重的场面,我很感动。我想,能有这样的幸运,也与我做人的哲学和处世方法有关系。我出过一本书《曙光集》,是翁帆帮着编译的。我还在写一本书,写一生为人做事的态度等等。我在80岁以后,能有这样的精神和身体,翁帆是有大功劳的。
尤为精彩的一幕,是杨振宁当场宣布的一个信息,令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使贺寿晚宴掀起高潮。
杨振宁说,人的年纪与身体的状况有关系,可是,也与精神有关系。在我跟翁帆结婚前后,我曾经说,我虽然八十多岁了,但我身上有许多年轻人的精神,这是翁帆喜欢我的原因之一。今天我要跟大家讲,再过3天,我们要去宁夏。我告诉她要去宁夏的时候,她说为什么要去那么遥远、那么偏僻的地方?我说,我请你和我一起,去实现我从小就有的一个梦想——踏遍贺兰山。我们下星期去银川,去贺兰山,那一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经历。
我周围听到的全是赞叹声:浪漫,太浪漫了!我看到有的中年女士竟然眼泪汪汪,那是被他们的幸福所感动。
是啊,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一个人活到了89岁,还能做什么呢?
从上午到晚上,我追随着杨振宁的足迹。当然,属于他的休息时间是不便打扰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我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做学术报告、与学生交流、参加揭幕式等一个又一个的活动,发表讲话和感言……他头脑清晰侃侃而谈,机智的语言中流露着幽默。到了晚上仍然精神十足,宣布3天后去贺兰山。我知道,星期一(6月20日)他在北京还有一个活动呢。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说什么我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位89岁高龄者的行程安排!而且,他至今还在做学术研究、还在写作、还外出讲学和旅行……
物理学家戴森评价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使他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忽然想到,物理学家是探究物质世界本质的大师。我们人类便是这物质世界的杰作。如今的物理学已经深入探究生命过程的量子效应,回答生命是什么,其成果之一是发现和描绘了DNA结构及排序。生命的奥秘,人体的潜能,还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也许,杨振宁要用他的实践来探究这尚未穷尽的生命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