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书写《布衣:我的父亲孙犁》 文学界探讨“布衣心态”
铁凝:他躲避的是无谓的应酬
(记者 刘婷)昨天,“作家孙犁逝世九周年纪念会暨《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著名作家从维熙、孙犁战友吕正操将军之子吕彤羽等共同怀念这位始终怀有“布衣心态”的大作家。
据出版方三联书店介绍,该书是孙犁女儿孙晓玲回忆父亲文章的结集。书中,作者将自己对父亲与整个家庭的回忆记录了下来,文字优美,感情真挚,颇有乃父之风,也为孙犁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据介绍,孙犁的一生淡泊名利,执著创作,他特立独行的性格,自我放逐的生存方式,常被误认为是孤高清傲。孙晓玲在书中回忆,有一次市长来探望父亲,对他嘘寒问暖,父亲却站在屋子一角,显得拘谨无奈。一位亲戚说:“不管什么场合,你爸爸都不爱掺和,更不爱巴结哪个当官的。”铁凝在讲述与孙犁的四次见面时回忆道,她作为文学晚辈,确实得到过孙犁文学上的恩泽,1979年第一次见到孙犁之前,就听到过传言说孙犁很严厉,连他家里的鸟都不敢乱叫,其实真正与孙犁交往并非如此。她走进孙犁家的院子,看到一个老人带着套袖捡豆子,这个老人就是孙犁。他说,别人收豆子,遗漏了些在地里,怪可惜的,他就捡起来。
铁凝表示,老舍先生生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当然也是人民作家。以她个人的感受看,孙犁被叫做人民作家也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情感深处从未与人民割舍过,也从未放弃对最普通老百姓的惦记。他晚年深居简出,放弃、躲避的并不是人民和社会生活,躲避的或许是无谓的应酬和争夺。铁凝表示,前不久来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在讲座中谈到,作家应该知道大街上发生了什么。一个作家,应该对现实有更密集、深入的介入和关注、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应该知道一些宴会和聚餐上发生着什么。“文学创作需要社会情报,但文学并不等于粗糙的社会情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