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人文书店歇业引关注 成都小店主:撑一天是一天

2011年07月13日 10:59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成都小店主:能撑一天是一天

  面临图书市场化与网络书店的挤压,北京的人文学术书店纷纷倒闭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其中最强者“风入松”的衰败还是让人感叹“一个时代的结束”,引来唏嘘一片。2009年红星路四川作协旁边小书店消失,著名作家阿来曾撰文感叹,引来关注。随着北京风入松的歇业,人们不禁要问:成都的人文小书店,现在还好吗?

  【它在苦撑】一人坚守“求知”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联系到当年在红星路开“求知书社”的老板吴女士。提到当年开在四川作协旁边的那家小书店,她笑着告诉记者,“直到现在,还有老顾客专门跑来买我的书。”她还告诉记者,红星路那家小书店是她开的两家分店之一,存活了6年,由于租金太高不得不关门,之前还有一家在另外一条路上,只做了2年就不做了,“如今就剩下一家,我一个人看店,助手也请不起。”

  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宽窄巷子附近找到了这家只有30平米左右的书店。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美国通史》、《北美中国学》这些大部头的学术书,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文社科小书店。吴女士透露,就仅存的这家店,也是从街对面搬迁一次,“未来节约租金,面积缩减了一半。”

  记者提及北京风入松书店关门的消息,吴女士表示:“一点不意外。实体书店,特别是人文书店,在当下的状况下,现在已经非常难做。”她还透露,在同一条街上,之前有好几家人文书店,“都逐一消失了,只剩我这一家。”

  【它在求变】与咖啡馆搭档

  有业内人士指出,多元经营或许是人文书店的唯一出路或者“救命稻草”。比如书店和咖啡店混开,比如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一些文化活动和艺术沙龙在此举行。成都著名的人文书店弘文书局老板曾华就是一个尝试者。

  她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因为咖啡的利润相对高很多,而且气氛好了,也带动了顾客来买书。”虽然情况好转,但曾华还是忍不住感慨,“其实如果不是被逼到这一步,我肯定不会卖咖啡,我更愿意让卖书更纯粹。”

  其实人文书店搭档咖啡店已有先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联书店是北京最主要的高档书

  店之一。其经营内容以人文科学图书为主,包括三联版图书、各类期刊、原版外文书和原版音像制品等。去年10月,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的二层变身某咖啡馆旗舰店。书店负责人表示:咖啡馆付给书店100万元的年租金,可以减轻书店的负担,书店关门也是大家更不能接受的。而且咖啡馆并不会影响读书氛围,也不会影响书店的经营。

  对于开咖啡馆的尝试,吴女士说:“首先,客观条件不允许,我这个书店面积这么小,根本不可能再弄书之外的东西。而且,我真的觉得书店不会长久存在下去,它迟早会消失。因为时代、科技走到这一步了,网上购书、电子阅读器让人们的购书和阅读更方便更实惠,这是活生生的现实。拯救是没有用的。”

  【它的未来】能撑一天是一天

  “目前已经搬离原址,书店新址仍在寻找之中。”风入松书店总经理王洪彬这样告诉媒体。不过,他坦言,由于销售量不断下滑,风入松已难以承受每月5万的租金。“其实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撑着这个店面。”他补充说。

  吴女士的答案很干脆,“主要是网上书店的冲击。网上书店没有租金的压力,折扣可以达到3折,我们根本不可能。”曾华则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现在看书的人整体上少了,能静下心来看本好书的人就更少了。”

  吴女士表示,她是靠热情来支撑,“这个小书店的收入基本能将租金及我自己的温饱问题解决。而且我也喜欢跟书打交道。能支撑一天是一天吧。”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