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上海胜利、平安两家艺术影院名声显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上映时曾上演连续两个多月满座的火爆。两家影院早已均已易主他用,而上海,再无艺术影院。
纵观全国,香港和北京有“百老汇电影中心”,台湾有“光点台北电影院”,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艺术影院的匮乏,不得不说是文化繁荣中的遗憾。
本报记者 杨欣薇
理想
影迷呼唤:我们爱艺术电影
专家大佬:非主流才应该是主流
与北京、香港、台湾三地相比,上海的艺术电影观众人群并不稀缺。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709场放映中,满场记录就达235场,平均上座率71%。其中《皮娜》、修复版《大都会》这样的艺术电影更是一票难求。不过,要等上一年才能有一次艺术电影的饕餮,对影迷来说实在太奢侈。
影迷赵小澄告诉记者:“电影节想要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又要排队买票,又要翘班看片,实在太辛苦。可惜平时没有这些机会,电影院里放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商业大片。”
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一书中有这样的阐述: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尾。“百老汇电影中心”创始人、香港安乐电影公司总裁江志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表示:“我相信,除了主流电影以外,还是有很多其他不同的电影。主流观众很重要,但非主流同样重要。”他所说的“非主流”电影观众群体数量,最近10年来正逐渐递增。与之相对的电影市场,却向着越来越单一的方向发展,观众往往只能被动、有限地选择,甚至没的可选。
现实
放映难题被排片表“歧视”的艺术电影
一边是观众感叹站在影院的排片表前可选择范围实在太小;另一边,文艺片导演却连叹苦自己的电影无处可映或者草草下映。董洁、窦骁主演的《秋之白华》还在宣传期就在排片表上“消失”,为坚持艺术追求和制片方闹矛盾导致“裸映”的《肩上蝶》票房惨烈。
导演霍建起说:“艺术片一般是慢热型,如果跟商业电影一起竞争,那么很容易就不见踪影。我之前执导的电影如《那山那人那狗》等,在日本很受追捧,那是因为日本方面在电影营销上做得好,在影院放映了一年的时间。我们的院线,目前来说还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式。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观众群的成熟,希望中国的艺术院线也会慢慢建立起来。”
以《碧罗雪山》等文艺片而获奖无数的导演刘杰,认为艺术片最好的生存状态是“四条腿走路”:影展影响、国家扶持、相关文化基金资助、艺术院线放映,而这也是国外艺术片的生存之道。但在国内,绝大部分艺术片面临的现实是“一条腿也没有”。
片源难题没有影院也没有政策扶持
经营,一直是制约艺术影院在上海发展的主要原因。“北京为什么有百老汇?因为有江志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之前也想过在上海搞文艺片俱乐部,但有没有影院愿意长期拿出一个厅。在《变形金刚3》上映的时候依然放《钢的琴》,放《碧罗雪山》?如果有一个老板肯站出来说,我们的电影院做,亏钱也做,艺术影院马上就有了。”影评人妖灵妖说。
站在院线的立场上,吴鹤沪则表示:“影院不是慈善机构,不是公益场所,有经营成本,这就需要票房支持,票房达不到水准,水电煤都付不起了,电影院怎么还能放艺术片?”除了企业大老板的强势介入,吴鹤沪呼吁国家给予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一定政策支持,“税收降低、津贴补贴,让利给特殊的影院。”
经营之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无法相对自由地进行选片,没有足够好的内容来支持长期放映,限制了艺术影院的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的确售票火爆,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上海有艺术影院的存在,这些电影就能进入影院进行日常放映。”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会长石川解释说,电影节的影片走的是特殊的引进渠道,只能在电影节期间放映,如果进行商业放映,就是违法,“所有进入院线发行的海外电影都需要通过中影的审批,一年的额度有限。”吴鹤沪则认为,如果国家愿意给予扶持,在引进“海盗”、“熊猫”、“变3”之外为其他观众群体打开引进艺术片的渠道,在部分影院进行特别放映,就能一定程度解决片源问题。
难道
只有曾经的辉煌?它们孕育了“第五代”
上海的艺术电影院也曾有过令人羡慕的辉煌。早在1989年3月,上海的胜利艺术电影院就正式成立了,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艺术电影院之一;同年同月,上海另一家艺术电影院——平安艺术电影院也宣告成立。那时,不少青年电影导演的影片放映档期最长可达半年之久,“第五代导演”们初试啼声的作品——《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等都曾在申城引起了很大轰动,同时也建立了第一批粉丝群。
回忆起当初的辉煌,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不无遗憾地表示:“当时电影市场化程度不高,艺术电影还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但是现在,平安电影院早变成了商场,胜利也改成了饭店。”
这些种子只是昙花?民间网站期待走运
当年的辉煌难觅,在曾经以放映资料片叱咤一时的星光影艺苑,上海艺术影院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来自北京的“对号入座网”借助星光的放映平台,成为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民间艺术电影放映机构,但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对号入座网”由观众主动提交想看的电影订单,一旦订单获得40位观众“占座”,网站组织者就想办法找片子,组织大家到电影院观看。
网站创始人蒋卓介绍,干这个纯粹出于爱好:“开始觉得这是个很新鲜的形式,影迷终于有了自主权,但具体操作下来,才发现自己的理想主义。”蒋卓坦言,自己做好了在上海亏本一年的打算,“网站基本上是公益性质,就是喜欢电影的人干了一件喜欢干的事情。”如果继续亏下去呢?蒋卓也有些迷茫,“再多些人知道,会好起来的吧。”
另一边,上海联和院线也在努力。吴鹤沪介绍说,联和院线曾经联合沪上四家知名影院在每周六下午举行“艺术放映”,每家放2场,每场票价20元。之后,联和院线又策划在自己内部影院举行“52艺术电影沙龙”,每星期放映1部文艺片,但最终都不了了之。“尽管近年来联和院线多次尝试设立艺术影院,但片源和资金是始终无法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