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脊梁”成为一个网络热词。倪萍因为获“共和国脊梁”奖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一篇《9800元拦到了多少共和国脊梁》的帖子又让大众知道了“花钱买奖”的内幕,主办单位的闪烁其词让整件事情变得愈发扑朔迷离。实际上,目前大众关心的,已不仅仅是倪萍配不配得奖,而是“共和国脊梁”捅出来的收费评奖乱象。
就在“共和国脊梁”被曝花钱买奖后,原来高调宣传的这一活动就变得遮遮掩掩起来。事发之后,中华脊梁编辑推选委员会的官方网站“功勋中国”随即关闭,电话也始终无人接听。中国青年报记者逐一探访了“共和国脊梁”评选活动文件上盖着红头大印的几家机构,结果多遭闭门羹。网友爆出活动主办方——中国经济报刊学会的负责人对此事含糊其词,而其他相关单位“中国影响力传媒”、“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面对记者的追问始终保持毫不知情之态,敷衍搪塞。纪实文学研究会则承认收取的9800元是参会费而非评奖费。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人才战略专业委员会则矢口否认参与了此项活动,表示对此完全不知情,公章有可能被盗用,他们正在进行内部调查,暂时无法回应。
“这个奖本身是值得怀疑的。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奖项太多,收费过高,带有花钱评奖、买奖的嫌疑。”《9800元拦到了多少共和国脊梁》一文的作者刘先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国内很多机构竟相搞一些对培训师的评比活动,他也经常会收到一些机构发来的邀请函,邀请他参加各种评选,许多都是要交费才能参评。“本人给予的回答一律是:需要我交费的评比,我是不参加的;在不交费的前提下,如果按照你们的标准,把我作为评选对象,我也不反对。不能为了获得个人荣誉,掏钱去参加有关荣誉称号的评比活动。”
其实,一手交钱、一手颁奖的情况已存在多年,扯着“中华”、“中国”等各种大旗的奖项多如牛毛,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正如网上传的那句话“神州无处不评奖,谁人头上无奖项”。绝大多数评奖活动言必称“钱”,“以牟利始、以得利终”,已然成了一些协会、社团创收的工具。
现在看来,这一“脊梁”事件已经成为一场“歪打正着”的闹剧——本来只想质疑倪萍获奖一事,却在网络狂风的席卷下揭开了评奖背后的利益链条与巨大收益。
实际上,除了刘先明这样的“不识抬举”者,还是有人愿意“花钱买奖”的。“脊梁”之类的山寨评选“长盛不衰”,与监管缺位有关,也因为有部分沽名钓誉之辈甘愿“受骗”。拿奖这件事,似乎变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奖项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衡量个人能力、企业能力的另一种标准。而对于主办方而言,恰恰是摸清了参与者的这种心理,便大肆为其打造华丽的外衣与光辉的头衔,以满足这些参与者强烈的虚荣心。
参与者被主办方所编织出来的华丽外衣迷得团团转,主办方趁热打铁,打着会务费、食宿费、画册出版费等名号收取高昂的费用,这本身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当站在台上的获奖者接过主办方颁发的奖项时,或许双方都会心照不宣地为这场他们自导自演的双簧感到窃喜。
但这样的评选活动却伤到了公众。或许,日后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颁奖活动时,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奖值多少钱?”也许,往日的崇拜尊敬荡然无存,更多的是不屑与藐视。
其实,争论到最后,“脊梁奖”是否是买来的,已经不重要了。此类山寨评选还有多少没被曝光处理?如何才能得到根治?这才是我们应当持续关注的。
本报记者 王俊秀 实习生 周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