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与工业城市历史有关
□王潇潇
《钢的琴》是一部承载工业城市历史与情感的动人之作,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的现实处境,行为方式和内心对审美活动的焦灼渴求,被艺术化地表达出来。
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还真不以为然,怎么起了这么个名字?看过电影之后,才发现这名字一点错也没有,那就是一架钢造的琴。为了离婚后要回被妻子带走的女儿,为了证明自己也有能力可以让孩子弹上钢琴,经济困窘的主角陈桂林拉上一群工友硬着头皮学造钢琴,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着每个角色自己的故事。整个电影充满着我国大工业城市特有的气氛。
片子前半部镜头设计得非常精心,镜头因此有了品质保证。葬礼现场的几个镜头,从忧伤的俄罗斯民歌唱到秧歌,破题点睛,把整个片子的风格基调确定下来。
本片的节奏感非常强,也许是因为采用了多段配乐的缘故,严格来说,本片除了做钢琴之外并没有一个明晰的编剧结构,几乎就是几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生活碎片的拼合。如此竟然能做到节奏严丝合缝,可见导演剪辑功力之深。
据说导演是学美术出身,因此场景的布置取景可称绝妙。本片大量的废弃工厂镜头,每一个镜头都诉说着对过去的缅想,却也反映着工业城市现今的样貌。整个影片的美术风格正像配乐一样,大气而又忧伤。
虽然形容这部片子我一直在用“对过去的怀念”这样的字眼,但风格应该算作黑色幽默。忧伤与怀念是被紧紧地压在有趣的情节和好笑的台词下面的。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这也是最常用的黑色幽默的故事形式,加上东北人向来爱用自嘲来缓解生活中的郁结,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当然本片也并非完美,印象最深的缺点就是后半部有赶工之嫌。也许是因为资金的缘故,片中的小高潮——炸烟囱,只用几个镜头就带过了,完全没有体现出特定时代终结的历史感和人们心中五味杂陈的复杂情感,甚至连给观众体味的时间都不够,难得特效可以给片子增彩的机会——这种机会可是很少见的——就这样失去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