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学老师:教辅书九成是鱼目混珠之作

2011年07月20日 14:2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每年暑假,广州购书中心都有很多孩子看书选书。 高笑摄

  随着暑假的到来,教辅书市场又一次红火起来。广州购书中心在5楼专门辟出了教辅书区供家长和孩子选择。据书店负责人表示,教辅书一直都是最受欢迎的图书种类,而每年暑假,教辅书的销量都会比平时上涨4%-5%。

  记者在现场调查中发现,教辅书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仅是全国历年高考试卷,货架上就有6家出版社的版本。中学数理化公式也能找到10家以上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虽然包装各异,但解析甚至部分习题都如出一辙,有些书更是纸张粗糙,用手一碰就沾上粉末,出现错别字的也不在少数。

  面对如此鱼龙混杂的教辅书市场,家长们在选择时应注意哪些要点?如何才能选到适合孩子的教辅书?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名校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为家长指点迷津。

  “教辅书十之八九是赶工出来的”

  “数学资料那么多,买到我破产啊!”在购书中心小学教辅书展区,一个男孩突然向身边的朋友感慨道,引起笑声一片。男孩告诉记者,老师没有开出书单,为避免让好的教辅书成为“漏网之鱼”,只能多买几本仔细看看再说。

  在对读者的随机采访中,记者发现,中学生对教辅书的购买态度相对理性,通常是结伴而来,看的多买的少,或根据老师的推荐书目购买,或是针对自己的问题购买一两本,“这些书都大同小异,而且那么贵,买哪本都差不多。”就要升高二的小张说,之前有一次他买了5本教辅书,结果真正做完的只有一本。但小学生则通常是在家长的陪同下购买,并且一买就是好几本。一位前来帮孩子选书的家长说,现在小学学业竞争压力很大,自己又不知道怎么挑,只好都买下来,让孩子多做一些题总是好的。

  对于这种“宁滥勿缺”的心理,广州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科科组长邵长思老师认为,现在教辅书鱼龙混杂现象严重,不能盲目迷信。“并不是看得越多越好,10本教辅书只有1本是不错的,其他主要是赶工赶出来的,对孩子的学习不会有太大帮助。”除此之外,邵老师还为困惑于如何挑选语文类教辅书的家长提供了以下几个思路:一看出版社,二看编者是否有名望,三看内容编排是否科学、难点是否讲清讲透、例题练习题是否新颖,四看答案是否详细,如果能够配有解题思路就更佳,五看印刷质量,六看是否有错别字。

  买教辅书前最好先咨询任课老师

  执信中学语文科副科长董俊老师说,家长在买教辅书前最好咨询一下任课老师,因为只有老师才清楚地了解教学进度以及学生需要加强的地方。“题目要新一点多一点,重点难点解释比较全面,知识点都有所覆盖,比较实用,能够与老师的上课相互补充。”广州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数学组组长陈世民表示,“真正要选择,只有老师去选择,才可能看得出差别。”

  据了解,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利用教辅书,广州许多学校开始自编学习资料。执信中学每年都会根据考点的新变化去编写学习资料。董俊老师长年在高三担任语文老师,她说道:“从不同教材上找到适合学生用的东西,不合适的题目要改一改,更多的还是要原创,要自己去想,这样比在外面买更合适自己。”执信中学的老师一般都是有过缜密的学术研究,了解学生在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资料。

  大量课外阅读比教辅书更有效率

  近日,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大中城市中学生阅读行为及心理模式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中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平均为3.83小时。但这其中,教辅书的阅读就占据了2.9小时。花75%的阅读时间在教辅书上是否值得?恐怕许多人在第一时间会说“不”。但家长们有自己的苦衷,一位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班上几乎所有学生都趁着这个暑假冲刺,在这种压力之下,有时候甚至孩子自己会主动提出要多做题。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数学老师桂老师认为,题海战术是最没有效率的做法,总结、归纳以及生成一种思维方法才是关键。对于语文、英语等人文学科,老师们更是建议不要花太多时间在教辅书上,大量积累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大有裨益。“各个年级应当多读名著,低年级的可以选择简装本和插图本,中学生则应该读原著。读不懂也不是坏事。中学生可以去网上下载中学生教学大纲,大纲中有推荐书目。”邵长思老师建议家长和学生们不要追社会上流行的书,虽然它们比较新,但是质量良莠不齐,不一定适合中小学生。

  执信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张玉萍则建议学生要从小学、初中开始就大量阅读英文原文,特别是英文报纸和杂志,为写作铺路。“到了高三,要考前几名,靠的就是过去大量课外知识的积累。老师教的只能是学习的技巧,而知识是一种长期的学习和培养。”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徐俪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