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科普作家为何不愿坐冷板凳?表面繁荣 原创较少

2011年07月21日 07: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16日,15名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科学小英才”在中国科技馆进行了科普“选秀”总决赛。经过科普知识竞赛、动手做实验等现场PK的方式,前6名获胜者脱颖而出,他们得到的奖励让许多人羡慕:到英国访问,采访科普图书《可怕的科学》的作者。这套有60册的图书获得了国际科普图书最高奖——安万特奖。六名小选手还将与作者一起创作《可怕的科学·中国特辑》。

  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教授参加了当天的选拔,并给小选手们颁奖。作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渝生工作繁忙,但他仍认为用一天时间来参与这个活动值得:“让孩子们从小对科学感兴趣,是每个科普工作者的责任。”

  这个活动是北京出版集团主办的大型科普“选秀”活动,王渝生不仅参加了最后的选拔,还作为《可怕的科学》中文版的科学总顾问,在历时半年的活动时间里,到多个省份与中小学生们交流。身兼数职的王渝生做这件事极为认真,因为在他看来,能够向小朋友们推荐一套又好玩又好看的科普读物是件高兴的事。

  可是,王渝生认为这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我们能够有一套让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土科普’图书,我为什么还要推荐‘洋科普’?现在科普创作,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创作跟不上,甚至还不如五六十年代。那时候有许多好书,让很多人树立了长大当科学家的理想。”

  “科普书籍可能是比以前多了,看上去也是一片繁荣,但是许多图书是知识和图画的拼凑,面向儿童的好科普读物确实不多,原创的、优秀的更少。最近几年小朋友们喜欢的科普读物,许多都是从美国、英国、法国甚至韩国引进的。”对于这一现实问题,他分析,一是因为出版社对于需要长线投入的科普作品,尤其是儿童科普作品关注不够;另外国内科普作家还是不够专业化,现在科普工作者很多,但是科普工作者与科普作家是两回事。作家要有更高的水平,具备更多的知识,还要懂得儿童心理,了解儿童的阅读习惯。能够具备这些专业素养的科普作家不多,即使有一些,许多人也不愿坐冷板凳给小朋友们写东西。

  王渝生说,孩子们在各类学习、考试的挤压下,阅读课外图书的时间减少了,这也是我国儿童科普图书不能与时代同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报记者 李新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