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我们还需要“人文书店”吗?

2011年07月25日 14:44 来源:文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们还需要“人文书店”吗?

  京城内,位于北京大学南门东侧的北大资源楼内、著名的人文社科类书店“风入松”,是1995年10月,由一批文人学者创办的以销售文化、学术书籍为主的大型文化书店。作为一家民营书店,至今已有16年的经营历史,被媒体誉为京城民营图书零售业“四大天王”之一,更被文化人、读者们看做是京城的“文化地标”。但近几日,“风入松”因租金、图书网络经销商冲击、追讨书款的书商相继而来等原因,难以为继忍痛搬离,网上盛传它要关门倒闭。

  其实近年来,民营实体书店生存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困难,有的经营出现危机,难以为继,倒闭转型的消息报道,屡屡见诸媒体。这次“风入松”重蹈覆辙,让人们再次思考民营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前途命运的问题。一般来说,那些经营尚好、发展比较顺利的书店,大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市场区划比较好。所以,“风入松”要生存、发展,是等待政策的扶持,还是等待环境的改变,抑或是进行改革、“凤凰涅槃”,把经营做得更好更独特,需要探索,也需要挑战。

  有文化批评指出,这种具有文化意义和象征的书店遭遇困境,有你我一份责任。在中国的大城市里,现在的一些书店,在人们的精神空间或者物质空间,要么被边缘化,要么被挤出繁华商业区,要么因为生意惨淡,无奈摘牌。这些书店没落的原因是什么?不要怪大环境如何如何,归根结底,这些人文书店的倒闭,和我们这些号称热爱书店的读者不无关系,在通过网络可以快速得到同样精美但价钱便宜很多的图书之后,我们开始逐渐放弃书店,在“快捷”与“便宜”这两大击中现代人软肋的“武器”面前,我们喊着“保卫书店”的口号,但却没有实际的行动能力。除了审视个人的阅读态度,陷入困境的“风入松”更像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的阅读状况,更不容乐观。

  所以,对“风入松”的经营建议也好,对“风入松”的缅怀也好,还是我们看到的我们个人和民族的阅读,其实是从深层次上折射了一种焦虑,文化的焦虑,精神的焦虑。阅读,被看做是文化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和现象。如今的“风入松”遭遇如此的尴尬、无奈和困境,似乎都具有标本意义和象征意义。这是否说明我们在文化上、精神上,生命和灵魂已经没有了栖居的家园和皈依?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