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贺捷生回忆父亲贺龙:他不是天上的神(组图)(3)

2011年07月26日 08:0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贺捷生回忆父亲贺龙:他不是天上的神(组图)(3)
图为周恩来和贺龙的合影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后来,萧克姨夫给我介绍,马可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与贺敬之合作完成的,贺敬之作词,他作曲,两人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不仅写我父亲那首独唱歌曲《贺龙》是这样,《南泥湾》也如此。说着问我,贺敬之你认识吗?你如果要见贺敬之,我介绍你去找他,贺敬之和我也是老朋友了。

  不久,我和贺敬之见面了。仿佛在等待这一天,我刚开口问那首歌,敬之部长马上就说,他早知道我会为此去找他。接着他沉浸在对往昔的深情回忆之中。他一九四〇年到延安,当时只有十六岁,可已经有了相当的经历和阅历,尤其热爱诗歌。经过延安火热生活的熏染,他诗兴大发,写了不少诗作。没过多久,他把这些作品整理出来,送给时任“鲁艺”文学系班主任的何其芳请教。何其芳是延安的大诗人,读过贺敬之的诗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迅速招他到“鲁艺”学习。人所不知的是,何其芳与八路军的将领私交甚厚,曾跟随我父亲贺龙前往冀中抗日根据地采访。在那儿,他亲眼看到我父亲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料事如神;回到寻常生活中,又无比憨厚,爱兵如子。冀中根据地的部队和群众对我父亲有口皆碑,到处传扬着他的故事。何其芳把在冀中的见闻和听到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说给贺敬之听,激起贺敬之对我父亲的由衷向往。后来我父亲调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住在延安,这使他有了贴近我父亲的机会。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前线军民正陷入艰苦卓绝的苦战,我父亲夙兴夜寐,调兵遣将,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指挥部队向日寇发起频频攻击,一时捷报频传。贺敬之觉得在这个时候把他认识的贺龙,真实地告诉人们,将极大地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于是直接以《贺龙》为题,写下了那首歌词。马可看到这首歌词,高兴得手舞足蹈,爱不释手,他特别看重贺敬之的歌词把我父亲从神还原为人,从叱咤风云的统帅还原为普普通通的农民,字字句句朴素、自然、平白明净,说的是平凡人、眼中事,连夜为它谱曲。此后,这首歌就像长了翅膀,迅速在抗日根据地传开了。

  回忆这首歌的诞生和流传,我们更加怀念逝去的马可。贺敬之感慨地说,捷生,你知道吗?在“文革”中,因为写过歌颂我父亲《贺龙》这首歌,也成了马可的一大罪状。一九七五年,他好不容易熬到“解放”,能写他心爱的歌曲了,但在动乱中患下的肝炎却没有得到有效医治,一年后就去世了。可惜了,太可惜了!

  别过贺敬之,我的心里极为复杂。是的,到这个时候,我已经找到了歌里的父亲,也找到了写这首歌的最后一个人,了却了几十年来的心愿,照理说应该高兴才是;但想到为这首歌作曲的马可,在二十多年后竟为它付出那么大代价,那种悲痛和歉疚的滋味,就像刀割那么难受。我忽然感到《贺龙》这首歌的每个音符,是这样的沉重。

  回到木樨地的家里,我坐在母亲的身边,面对母亲供了几十年的那帧父亲的遗像,久久无语,在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父亲,我终于找到写你的这首歌了,也终于找到写这首歌的人了。但其中的辛酸,我什么也不想说,只想把这首歌唱给你听:

  他不是天上的神,

  他是地上的人,

  他曾和你我住在一个村,

  靠着你我近……

  (选编自《中国作家·旬刊文学》2011年第6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