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光明日报:呼唤王大珩式的“共和国脊梁”

2011年07月26日 15:05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周继坚

    近日,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先生在北京病逝。消息传来,许多网友纷纷跟帖哀悼,有网友感叹:“王大珩先生这样的实干家,才真是共和国的脊梁。”

  在动辄拿“脊梁”当买卖的年代,这是一句由衷的赞叹。王大珩先生既是光学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奠基人,也是一位有着独特眼光的战略科学家。他为国奉献60多年,促成了中国光学研究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他同时还是国家“863”计划和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倡导者,90多岁高龄还在关心着国家的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

  回顾王大珩先生的一生,忠于国家、精于学术是他求索真理的主题。这也是王大珩先生,以及钱三强、朱光亚、钱学森、何泽慧等一大批老科学家身上的共同特质。近年来,这些老科学家的相继谢世,让人惋惜不已。这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一代科学家,他们胸怀祖国、勇于担当,他们不畏艰难、务实肯干。

  60多年前,以王大珩为代表的一大批留洋知识分子,带着从异国学到的高端技术,毅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起步和奠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少年时历动荡之局而立志报国,青年时留学海外且学有所成,并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排除艰难回到祖国,成为建国后各个科技领域的创立者和带头人。他们是共和国的第一批科学家,他们的选择告诉世人: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这也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奉献,为科技强国提供了最现实的力量支撑。60多年峥嵘岁月,见证了社会主义中国从初生到繁荣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从上个世纪60年代打破大国的核威慑,到今天的“嫦娥”揽月、“蛟龙”下海的辉煌科技史。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正是这一代科学家打下的老底子。

  如今,科学界中青年人才队伍已经基本形成,多数科技工作者都能以老科学家们为楷模,兢兢业业、务实奋进。但极个别从业人员身上也暴露出一些不良的倾向:有人拿科研经费当私款,挥霍无度;有人以“荣誉评奖”当商品,炒买炒卖;有的人能力不足,不学无术,忙于抄论文、跑关系;有的人不论贡献,斤斤计较,整天谈条件、比待遇。当他们老去,再比照王大珩这样一批胸怀坦荡的大家,不知该作何种感想。

  哲人其萎,感伤莫名。王大珩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功绩仍将闪烁在星空之中。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如何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理想和信念,将个人的成长对接国家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能否多一些王大珩式的“共和国脊梁”,这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鞭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