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的名著《百年孤独》的开头。“这种预设式叙述在过去是没有的。在中国人的经验里,在我这样作家的乡村经验记忆里,类似于《百年孤独》里很多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可惜我们知道得太晚。我最早听说这本书是1984年底,读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震撼: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紧接着是遗憾:自己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 ”
27年后,已是著名作家的莫言回忆自己初涉文学之路时,有着复杂的感叹。
前不久,莫言应邀参加湖北阳新富川文化论坛,作了精彩演讲,与1000余名文学爱好者进行了互动和交流。
什么是伟大的作品
莫言,生于1955年,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一系列乡土文学作品崛起于文坛。他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也许,“伟大”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但真正的作家,总是凭借一部部作品,向这个目标靠近。那么,什么是伟大的作品?莫言认为:“我对伟大作品的定义是,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共同的优点和弱点,深刻地展示了人类的优点所创造的辉煌和人类的弱点所导致的悲剧,深刻展示人类灵魂的复杂性和善恶美丑之间的朦胧地带,并在这朦胧地带投射进一线光明的作品。”
那么,如何让文学行走于善恶美丑之间的朦胧地带而不至于失衡?莫言说,把好人当坏人来写,把坏人当好人来写,把自己当罪人来写,这就是他的艺术辩证法。
有抱负的作家应该关注什么
这是一个“快”时代。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在这种洪流的裹挟中,人往往会迷失方向,即使是作家,也会有同样的困惑。置身于这样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中,作家应该关注什么?
莫言说:“一个有良心有抱负的作家,应该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进行他的写作,应该为人类的前途焦虑或担忧,他苦苦思索的应该是人类的命运,他应该把自己的创作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有价值。作家应该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的命运和遭际,以及在动荡的社会中人类感情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
他进一步阐释说,作家仅靠生活是不够的,还要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作家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有一种把别人的生活拿过来变成自己生活的能力,把陌生的细节放在你熟悉的人群里。故事的情节真假都不重要,关键是作家写的时候要对笔下的人物的感情非常熟悉,就像写自己一样写他们。至于题材,没有过时不过时、没有新和旧的说法,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小说表现人的情感、人的性格、人的命运。我们通过小说来塑造个性化的、让人过目不忘的、典型的人物形象,这才是小说的根本任务。
“这二十年来我始终在跟马尔克斯搏斗”
《莫言评传》的作者叶开说,莫言“只读了一页《百年孤独》,就兴奋得在房间里直打转转,然后就把这本书放下,开始写自己的小说了”。在富川文化论坛,当听众就此向莫言求证时,莫言笑言“叶开先生的说法略有夸张”,但从《百年孤独》中汲取文学养料之后,“1987年,我写了一篇文章《远离马尔克斯和福克纳这两座灼热的高炉》,我意识到不能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一定要写自己的东西,发自自己内心的东西,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然后一步一步地向这个方向努力。这20年来我始终在跟马尔克斯搏斗,我要离开那本书”。
他对现场众多的文学爱好者说,模仿是必须的,一个人写作的初级阶段就是要大胆模仿,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假如模仿很多人,在模仿过几十个作家后,会慢慢获得自己语言的感觉,形成自己的味道。这个是跟书法相似的道理,最初是临摹,在临摹多位名家的过程中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莫言的困惑
在与观众的交流中,有人问莫言:有批评家认为您的作品生命力极度旺盛,想象无边,但也有玉石俱下的情况,呈现出曲线式、波浪式的走势。那么,目前在创作上您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呢?
莫言说:“我最大的困惑,第一个就是对当下生活的隔膜,我很熟悉北京的街道和建筑,但是无法准确把握当下人的生活和内心。第二个是社会地位的变化,我多次想一头扎进原来生活的村庄,但发现这是很困难的,周围人会把你当怪物一样看待,另外也找不到当初的心态,比如我化装成叫花子,我可以感受到表层,但不能有真切的体验。因为在内心,我没有忘记我是一个作家,我是来体验生活的。我曾开玩笑说,实在不行就写科幻小说去。”
莫言透露,他正在构思一部关于战争的历史小说,“我想把这部小说和别的关于战争的小说区别开来,表现我对战争的理解和看法;要表现出美好的一面和可怕的一面。这是一部不是那么严肃、好玩、充满乐趣的作品。”
莫言在富川文化论坛的演讲得到听众的热烈呼应。据青年作家、阳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邹晓芳介绍,这是富川文化论坛继湖北作协副主席陈应松、鲁迅文学奖得主李骏虎等作家主讲后的第三次开坛。富川文化论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精髓,传承阳新古老而博深的人文精神,促进阳新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论坛开办以来,广大文学创作者激情高涨,佳作迭出,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0余篇,100余人次在各级文学大赛中获奖,涌现出各级作协会员212人。 本报记者 邓 凯 本报通讯员 彭书桃 蔡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