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台北故宫负责人介绍文保措施:检测人员禁动文物

2011年08月02日 16:42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法晚记者专访台北故宫相关负责人 介绍文保措施——

  台北故宫 检测人员禁动文物

  日前,位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在沉默了20多天后终于公布,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损坏,初步判定为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所致。

  故宫称,针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已经形成,初步调查报告已经上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据了解,故宫方面将对损坏的瓷盘进行修复,但专家表示恐怕很难完全恢复。

  针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受损一事,位于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台北故宫)也给予了关注。

  目前,台北故宫收藏有数百件哥窑瓷器藏品。

  据了解,无论是以X光透视检测文物结构,或借由X光荧光或红外线光谱及显微观察来分析文物成分,台北故宫多年来从未发生过类似事故。

  昨天下午,台北故宫有关负责人向法晚记者介绍台北故宫在文物研究方面的措施时表示,基本上,台北故宫的检测人员是不能拿文物的,有专员负责,且经过严格训练,而且检测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动设备。

  记者连线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哥窑瓷器在科研操作时损坏,我们是从台湾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知道的。”昨天下午,台北故宫登陆保存处的稽若昕处长告诉记者。

  “可能是检测文物的设备台面是电动升降的,如果参数算错,可能会导致挤压受损。”稽处长表示。

  台北故宫有关负责人还介绍了对瓷器文物台北故宫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如果说台面有升或者降,更好的方法是拿另外一件高度或大小差不多的替代品,把高度找好了之后,再把真品放上去。”

  北京故宫做法

  7月4日上午约10时,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科研人员对文物进行无损分析测试,科研人员在仪器操作时存在失误,导致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而损坏。

  台北故宫措施

  尽量不用电动设备检测文物

  “其实文物的检测,如果一般可以的话,是不拿完整器物的。”台北故宫登陆保存处处长稽若昕表示,台北故宫在对出土文物检测或科研时,一般是拿那些出土的碎片进行检测。

  “如果是进行无损害检测,我们的仪器是不用碰到文物的。” 稽若昕告诉记者,台北故宫对文物进行无损害检测时,主要是用X光照射荧光打下去,通过测光知道文物成分,检测仪器不用碰到文物本身。

  “放置文物的仪器操作台面尽量是不动的,如果非要旋转或上下动,我们尽量用手动,而且非常慢。”稽若昕介绍,他们尽量不用电动,就是因为不好控制,万一一个参数错误就容易出现问题。“总体上说就是以不动为原则,万一要动,也得用手动。”

  北京故宫做法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称,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平时都不直接接触文物,测量的时候,都是故宫古器物部的人和科研人员同时在场,但在测量时,科研人员只有一个人在场。

  台北故宫措施

  馆藏文物科研检测 现场必须多人

  以台北故宫的经验,从事这样工作的时候,周围不可能只有一个人。“以我们的习惯,至少检测人员一个,还要有1到2个助理。”稽处长介绍,“另外,文物典藏(文物拿出来的单位)单位的人也要在旁边,一般情况下,现场最少也要4个人左右。”

  北京故宫做法

  苗建民称,操作员是一位理工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为实验室的首批科研人员,算是资深。她是最早接触设备的人之一,此后也经常使用,专业技术职称是中级。去年50多件古瓷的检测她也参与了,没有出现过情况。

  台北故宫措施

  检测人员不能拿文物

  稽处长介绍,台北故宫对于典藏单位人员、科研检测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平时都要进行培训。台北故宫要求文物典藏单位人员对文物要很熟悉,要对文物的历史、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而科研检测人员除了要有科技背景外,还要学过中国艺术史、中国文物,甚至对中国书画都要有一定的培训。

  “什么人去拿文物,都是有要求的。”稽处长介绍,台北故宫的检测人员是不能拿文物的,有专员负责,且经过严格训练。      

  北京故宫做法

  故宫博物院共有63件哥窑文物,其中57件是一级品,包括一级甲和一级乙。从去年开始,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故宫方面利用这台无损检测仪器顺利完成了对50余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测试工作。

  台北故宫措施

  并非所有文物都要做无损害分析

  据稽处长介绍,台北故宫对文物进行无损害分析,都是要根据计划执行。

  目前台北故宫有两位从事文物无损害分析的专家。“文物做无损害分析,主要就是针对不清楚成分的做一些研究,做基础的参考,并不是所有文物都要做。”

  本版文/记者 王南 实习生 朱书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