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奇
“中国作家的贿赂,一直在敲诺奖的大门”,这条网上流传的小道消息,近日由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证实,并非空穴来风。
作为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马悦然透露,他每月都会收到来自中国的信,“信的内容,不外乎是要我帮助他们,当然与诺奖有关。这些人不是给我寄来发表过的诗集,就是小说,当然,也有尚未出版的书稿”。一位香港出版过不少诗集的女诗人,给马悦然寄过一张5000港元的支票。一位山东文化干部更豪爽,两年给马悦然写了十八封信,“说他本人很阔,奖金我可以留下,名誉归他。今年春天发现,他开始给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小组主席写信了”。
这几年,评奖和“凭什么拿奖”一直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从电影电视奖屡下“双黄蛋”、文学奖带动“羔羊体”走红,到“共和国脊梁”,留下太多“不解之谜”。此番钻营奖项者瞄上了老外评委,还是名头最响的国际奖项,大概是太了解中国国情,又太不了解诺奖“行情”了。马悦然说话很客气,“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形形色色的人不少,其中不乏急功近利者、脑筋不清楚自以为是的人,骗子、腐败分子、伪君子”。言下之意,基数大了,“怪人”比率再低,总量也不少。他还不忘说明,至少他认识的中国作家,没有一个人提要求。一番话,算是给贿赂风波盖了块遮羞布。
数月前,网上也有过一条关于马悦然的新闻,据说某位年轻作家开价60万美元,请马悦然将作品翻译成瑞典文,并承诺对其他诺奖评委进行公关。该消息经一位资深学者微博转发,配上评语“诺贝尔文学奖110年来面临最大信任危机”,杀伤力不小,马悦然愤然回应:此事子虚乌有。原来,该作家是成名已久的炒作大王,借着诺奖名头博眼球。
无论是真金白银付诸行动的,还是虚虚实实占口舌便宜的,诺奖躺着也中枪,折射了一批人的思维惯性:只要数字合理,没有钱买不到的奖。套用最近的流行语,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他们是信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