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香港第13届电影金像奖将“最高致意奖”颁给黎民伟,颁奖词曰“香港电影拓荒者,缔造历史第一人”,2005年,北京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揭幕,五位中国电影开拓者并立铜像纪念,分别是任景泰、郑正秋、黎民伟、夏衍、袁牧之。同年,第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尊黎民伟为“华语电影的创始人”。
黎民伟一生传奇,但始终低调谦逊,即便在香港,他的知名度也远逊于影星孙女黎姿。
■本期私人别史主人公
黎民伟(1893-1953)广东新全人,创办了香港第一间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制作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纪录片;参与开设了第一家全华资电影院;也是在中国上海的著名电影公司“民新”“联华”的创办者之一。
不仅如此,黎民伟也是位革命家。早年参加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除拍摄了大量关于孙中山与北伐革命的新闻纪录片外,也抱着电影救国的理想,拍摄充满爱国主义、反封建、导人向善的故事影片。
他早年拍摄的还有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以及为梅兰芳拍的影片,另有故事片《胭脂》《祖国山河泪》《蔡公时》《故都春梦》等。
■孙中山亲笔写下大元帅令,支持我父亲随军拍摄与自己相关的新闻纪录片;后又书赠“天下为公”表彰他的纪录片对北伐军起的鼓舞作用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后又为了反对军阀割据,进行北伐,使中国从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向民主共和。在这个大变革中,我的父亲黎民伟先生也参与其中,并以他独特的方式作出了贡献。
根据《黎民伟日记》的记述,我父亲在日本出生,4岁母亲去世,6岁随父亲返回香港,中学就读香港的皇仁书院和圣保罗书院,孙中山、廖仲恺、陈少白和伍廷芳是比他年长的校友。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1909年我父亲才16岁,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曾参与偷运军火,支持黄花岗起义。1918年间做大米贸易,赚了巨资,立即辞掉洋行工作,专心向电影工作谋发展。
我父亲主动提出义务随军拍摄战地纪录片,从《黎民伟日记》中的记载和他所拍摄的纪录片可以看到,自从孙中山先生1921年返回广州以后的每次行动,他都有文字或影片的记载。根据关文清先生的记述,他们是完全义务去拍摄的,“政府或国民党党部从来没有费用津贴过。”影片拍摄前,孙中山先生亲笔写下 “大元帅令”:“兹有民新影画制片公司来前敌摄映仰各军一体知照 此令 孙文”。这是孙中山先生对电影仅有的一个指示。
我父亲在《自述文——中国电影摇篮时代之保姆》写着:“同时注意摄制新闻纪录影片,举凡孙中山先生之行动,如就任临时大总统职,为滇军桂军干部学校开学典礼向各省军队的训话,对商团授旗,欢迎俄舰,俄国罗孚将军出殡,出巡北江,亲临梅湖炮台试炮,攻打惠州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北上开国民会议,奉安典礼誓师北伐等片,均由我与罗永祥、彭年等随军摄制。”
这里“临时大总统”应该是我父亲写错了,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职是1912年,那时黎民伟还没有接触电影,所拍摄的应该是1921年就任“非常大总统”职。
后来我父亲把所摄十多万英尺素材,编辑成长纪录片《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大战记》,片长9本 ,是无声片,可放映90分钟。孙中山先生为此书赠“天下为公”条幅,表彰这部电影对北伐军起了鼓舞作用。单万里著《中国纪录电影史》称:“根据现有资料记载,20年代只有一部这样长度的影片。”
1941年我父亲将《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大战记》与《孙大元帅出巡广东东北江记》等多部新闻纪录片的精华重新剪辑、配音,编成《勋业千秋》(又名《建国史之一页》), 1941年11月12日,在香港中央戏院首映。《勋业千秋》是一部纪录孙中山先生光辉形象和北伐战争的影片,全片最珍贵的部分是从多方面记录了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孙总理就职大元帅,在广东韶关阅兵,誓师北伐,总理训话并宣誓;北伐军出发,从广东进入江西;中山舰北上;总理北上故都召开国民会议,由于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片中孙中山演讲、前行、阅兵、乘火车视察,以及他与夫人宋庆龄在北上邮轮上的镜头,都成为经典画面,多年来经常被引用。许多历史文献纪录片和专题片里,很多有价值的镜头都是出自这部纪录片,有学者认为它是使用率最高的影片。
影片还记录了北伐的战线从南方到北方迭次推进的过程,直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及最后克复济南、沧州,完成北伐。影片中有海陆空各兵种的大战,尤其是革命军围歼孙传芳军队的情景,场面浩大,令人印象深刻。影片记录了革命军先后克复湖南、湖北、福建、江西诸省,海军、空军出动助战的激烈战况。也记录了革命军进攻徐州,雪地行军的情形。日寇侵华,在济南造成惨案,《勋业千秋》拍下来济南无数被日军烧通顶的房屋和被杀害的尸体等令人发指的画面,向日本帝国主义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这段影片篇幅不长,但震撼人心。当年的报章评论《勋业千秋》是:“血肉的实录,珍贵的国宝。”
■我父亲拍摄的纪录片记录下了北伐与抗战的很多珍贵战争场面,不少镜头是在战场上冒着生命的危险站着拍摄的
我认识我的父亲,除了生活中的接触,另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看他所拍的电影。《勋业千秋》拍摄时间从1921年到1928年,前后经历了七八个年头,由广州到北京,跨越数万里。那时我父亲是“民新”的总经理,又是摄影师,他先后带领了摄影师罗永祥、梁林光、彭年和摄影助理黄绍芬去拍摄。当年的通讯、交通都很落后,他们都要背负着沉重的器材跟北伐战士一样跋山涉水。我自己也是摄影师,我能知道他们有多不容易,那个时候,摄影机是没有马达的,要用右手均匀地摇手柄带动胶片,左手摇手柄控制摄影机向左右、上下摇摄,不可能用手提拍摄,一定要摆在三脚架上架牢。而影片约有三分之一是在战场上拍摄,困难、艰险可想而知。
从现存的片中,可以看到当年拍摄到的多场大规模的两军激战,还有炸弹爆炸后,弹片噼里啪啦到处飞,战士们伏在沙堆掩体后面,而摄影师则要冒着危险站着拍摄,我父亲曾经给我讲过,拍摄的时候曾有弹片飞来打到了三脚架上。
《勋业千秋》片中还有空中摄影镜头,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航拍,现存的不完整版本中还保存有三个空中摄影镜头。不过航拍的镜头很短,你不注意的话就过去了。我父亲说过,当年是用双翼飞机,只有两个座位,前面坐着驾驶员,他在后座,只有窄小的位置,要架牢摄影机,再把自己绑在后座上,把脚下的门打开拍摄,据说《攻打惠州城》那部片子也有航拍北伐军冲锋的大场面镜头,可惜影片已经散失了。
我父亲拍的纪录片中有三部最重要,另外两部是《淞沪抗战纪实》——这个拷贝香港都还有完整版本,还有一部就是《十九路军抗战纪实》——我父亲当时一听说日本人打上海,马上把厂长的工作放下,又当摄影师了,组织卜万苍、黎乐三、黄绍芬、罗敬浩、吴永刚、金焰等七八个人一起去拍的。这部片子我原来一直找不到,最近中国电影数据馆找出来了,前些日子我也看到了。片子保存得非常好,片长起码半小时,画面质量都很好。我父亲他们拍到了一些非常宝贵的镜头:画面里能看到日本军队怎样冲上来,本来我军是拉了铁丝网的,日本人就拿着床板架在铁丝网上爬过来,冲过来;日本人打过来,日本旗都能看见,我们的战士又反攻,迎着敌人的炮火冲锋,有些战士中了枪倒下来,有的战士夺过了日本人的机枪打,十九路军把日本旗给抢过来,甚至打死日本人后,把他们的帽子戴上……都拍下来了。这些都非常真实。这个战争纪录片很珍贵,我也是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