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商业化的手段解决了保护老建筑的资金问题,同时也调动了社会资本对于城市建筑文化的关注。希望更多的城市管理部门能从中得到启发,如果能以创新的思路进行保护,老建筑未必就是累赘,发展与保护也可以兼得。
□本报评论员 高扩
建筑是城市的艺术,老建筑更是城市历史底蕴的体现。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多数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与老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老建筑保护的关系是各地城市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近日,青岛一座97岁的老建筑———青岛东莱银行旧址通过拍卖的方式以9000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虽然据估算后期的装修费就需要5000万元,但各方都认为非常值得。文物保护专家也认为这次拍卖为其他老建筑的保护提供了一个范本,目前青岛也正打算把湛山小学和中国剧院两个优秀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保护起来。(本报8月11日A13版)
青岛东莱银行旧址的成功转让,为城市老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现在不少城市,有很多老建筑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虽然有些称不上是文物,但也直观地展示了城市发展的轨迹,让人痛心的是其中很多建筑都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在旧址上建设起来的建设项目虽然富丽堂皇,但的的确确少了历史的韵味和城市的独有文化积淀。
城市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都少不了生活于其中的人,并且为这些人服务,城市的一些老建筑或许不具有太多的实用价值,甚至因为巨额的维护费用成为负担,但这些建筑为城市提供了历史归属感。老建筑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不是一座建筑那么简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始建于1914年的东莱银行是青岛最早出现的民族资本商业银行,被称作民族资本涉及金融业的“活化石”。不单单是一座老楼,城市中的老商业区、老院子、老民居也都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不少城市的老建筑都走到绝境。据不完全的统计,一些老建筑就是因为保护意识淡薄,制度不完善而遭到破坏甚至野蛮拆除。仅在青岛一地,2005年1月16日,有着70多年历史的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新新公寓(华侨饭店)一夜之间被野蛮拆除;2007年12月13日,省级历史优秀建筑张勋公馆旧址,在一次野蛮“装修”中遭到毁灭性破坏;2009年5月,位于观象一路上的望火楼在修缮时遭到建设性破坏(本报8月12日A08版)。在一些地方,一些老建筑虽然幸免于难,但因为受保护级别不够以及维护费用得不到落实,几乎自生自灭,成为城市中颓败的景观。
对于城市老建筑的保护,相关部门应有新的思路。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建筑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找到结合点,在城市建设中自觉地提升保护老建筑的意识,用制度性的方法把好的经验总结积累起来,以利于推广。
东莱银行旧址的拍卖,以商业化的手段解决了保护老建筑的资金问题,同时也调动了社会资本对于城市建筑文化的关注,老建筑被用作博物馆,也是物有所用。这样,老建筑不仅仅是存在的,还是有生命力的。希望更多的城市管理部门能从中得到启发,如果能以创新的思路进行保护,老建筑未必就是累赘,发展与保护也可以兼得。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